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进一步弘扬廉洁文化,厚植“贤文化”廉洁土壤,“贤城清风”设置“贤城清廉故事”栏目,将联合区史志办推出“奉贤廉洁人物”系列推文,通过讲述奉贤历史上清官廉吏的生平事迹,弘扬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的清风正气,推动形成廉荣贪耻、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李待问/慷慨捐躯 殁后封神李待问(1603-1645),字存我,松江华亭(今奉贤区西渡街道鸿宝村)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中书舍人。顺治二年(1645),李待问与沈犹龙、陈子龙等人在松江起兵抗清,城破被俘,劝降不从,慷慨就义。道教敬奉他为松江府城隍,敕封威灵公。
身为文人 立志抗清
顺治二年(1645),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先后发布“剃发令”和“易服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引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抵抗。 身为江南文人的李待问、陈子龙、夏允彝等人自幼深受儒学教育的影响,他们觉得作为明朝臣子,降敌就是不仁,剃发易服更是不孝,便联络了乡绅和前明官吏,拥戴德高望重的前总督沈犹龙为首领,起兵抗清。 李待问等人率领义军向松江城发起进攻,杀死了驻城的清朝官员,占领了松江城。一时,江南太仓、苏州、昆山、常熟、嘉定等地都纷纷起义。清廷随后派出剿灭叛乱的军队,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和前明降将李成栋率领数万清兵连破苏州、常州、嘉定等城后,于八月三日来到松江,把松江围了个水泄不通。 当晚日落时分,清军一支部队戴上头巾,伪装成明水军总兵官黄蜚的部队来到西门。当时李待问、沈犹龙他们所招募的义士都是市井白徒,即临时征集的壮丁,人数也不多,本来就期待着黄蜚的部队来援救,因此,沈犹龙听说黄蜚的援军来了,不觉有诈,便打开了城门。结果这支队伍入城后,突然扯去了头巾露出了辫子。守护城门的将士不战而溃,清兵轻松打开了城门,大部队随之攻入松江城。沈犹龙在战斗中被乱箭射死。 李待问当时守在东门,见大势已无可挽回,就从东门下城。有位百户军官仰慕李待问的才学,拦住李待问,询求他之后的打算。李待问擦了擦额角上的血迹,表明作为臣子理应为国捐躯的觉悟和决心,只是在此之前要与家人告别。那位百户被他的回答所感动,于是拔刀自刎而死。李待问抱着百户的尸体痛哭不已。仓促回到家中,家人纷纷劝其赶快逃走,待问笑着拒绝,并且认定只有自己赴死才能对得起那位百户军官的忠烈。以身赴死 殁后为神
李待问来到松江织造局引绳自缢,气尚未绝时,清兵冲了进来,割断绳子将他俘虏。清军将领知道他是进士出身的明朝官员,便劝他投降。李待问始终不屈,慷慨就义,临死犹告清将不可残杀百姓。
道教敬奉他为松江府城隍,敕封威灵公。民间传说李待问在守城期间,将家中仅有的几斗黄豆磨成豆浆,分发给守城军民以示犒劳。农历七月十四是其诞辰,为纪念他,松江民间就有了七月十四喝豆浆的习俗。
一百多年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李待问被追谥为“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