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 古城墙上一曲铿锵禅音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2日
来源:《上海画报》
文/吴敏慧 图/郑宪章 吴敏慧
万佛阁,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古镇北门,北临浦南运河,南接奉城老街。依城傍水,建筑别具一格。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使得万佛阁有着格外的清净与古朴。
香火旺盛的万佛阁,几经兴衰,屡经重修,其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沧海桑田 几度春秋
1989年的春天,奉城庵庙内,佛像倒卧,一个70岁的长老站在院内,从地上捡起一片破瓦砾,紧紧攥着,眼含泪光,神情激动,仰望苍天发愿:“有生之年,一定要重兴万佛阁!”
这位长老就是新量师太。万佛阁近代史上的荣辱兴衰,她都一同走过。
师太5岁于万佛阁出家,从小热爱读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18岁那年在镇江定慧寺授三坛大戒成为比丘尼,20多岁即成为万佛阁的住持。
此后,她同万佛阁一起经历了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变革。当日本侵略军炮轰奉城,她带着尼众逃避躲藏;当解放军来时,她领着大家一起赶做草鞋。1949年,寺里土地由政府统一重新划分,新量师太被分配到奉城手工业社。即使没有庵内的晨钟暮鼓古佛青灯,她还是剃着光头,坚守戒律,独善其身。
1989年佛教界迎来新的春天,新量师太接到宗教科指示,重回破落的万佛阁。那一刻,她下定决心,一定要重兴万佛阁。
师徒同心 重修万佛楼
重建无异于再造。当时的新量师太已步入古稀之年,有些力不从心。幸亏徒弟性康法师协助。在重建初期,她和师父一起募集善款,搜集佛教用品,使得重建工作有序展开。
万佛阁,旧时虽有万佛之名,却“名不副实”,“万佛”当时只是一个概念。1998年在万佛楼重建之际,性康法师为协助师父完成宏愿,多次到山西和各大名刹实地考察,并参考佛学经典书籍,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一套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终于出炉,历经三年土建三年妆塑,造就了现在“名副其实”的万佛楼。
万佛楼,一层为三圣殿,供奉着由楠木精工雕成的西方三圣像;二层为藏经阁,供奉着乾隆版的大藏经;三层为万佛堂,万尊庄严的佛像,金碧辉煌,衬以灯光,熠熠生辉,让人瞬间忘却凡尘俗事。整个设计浑然一体,颇具禅意。
为方便年长信徒参拜,万佛楼可搭乘电梯而上,这样人性化的设计在全国寺院也属罕见。
万佛楼的开光典礼也吸引一大批高僧前往。觉醒、照诚、荫远等大和尚,甚至远在海外的心田大和尚,年届九十高龄的观性法师等长老悉数到场,盛况空前。
亲力亲为 再扩万佛阁
如今,万佛阁又将踏入另一个发展高峰。为了更好地弘法利生,万佛阁启动了大雄宝殿修建工程。
8月的上海依旧酷热似烤炉,在万佛阁的工地上,一个出家人,身穿黄衫,戴着农民们日常劳作的帽子,时而止步同工人讨论,时而弯腰搬砖运瓦。
这就是性康法师,现任万佛阁监院。当师父新量师太步入耄耋之年,如今寺内大小事务皆由她来操持,而她,一直谨记师父的教导,以把万佛阁发扬光大为己任。
性康法师这些天几乎成了连轴转之势,但她从不把困难和辛苦挂在嘴上,可徒弟们却看在眼里,“在院内,每走几步路,师父就会被工人拦住”,“师父晚上看图纸、处理事情经常要到很晚才休息,我们早上4点起床,而师父房间的灯就已经亮了”。对此,性康法师十分淡然,坦言:“那么多年过去了,师父那年发愿重兴万佛阁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她的决心和毅力一直感动着我。”
修建大雄宝殿对万佛阁来说是载入史册的头等大事。为保证大殿工程的质量,性康法师亲自带领徒弟悟霈前往湖南山区挑选新大殿的顶梁木,并一一编号。如此这般,大到设计,小到取材,性康法师都坚持鸠工庇料,亲力亲为。
与时俱进 又创辉煌
万佛阁经历了时代的考验,但真正使万佛阁香火延续至今的是很多像新量师太和性康法师一样德高望重的高僧,正是有了她们,万佛阁愈来愈焕发光彩。
走在万佛阁北楼的城墙上,风迎面拂来,风里带来各种感受。依稀能辨别出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聆听到这里曾发生的大小故事。
今天,古墙斑驳的城门已被填满,然而印记还在。万佛阁也告别了创伤的昨天。在新量师太、性康法师的一起努力下,万佛阁与时俱进,目前已设立图书馆,并成功举办了四届尼众学习班,除了教授佛学,同时也开办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其中还有不少毕业生前往闽南佛学院继续深造。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已俨然成了万佛阁兴寺的理念。
2009年9月3日,上海奉贤奉城古镇。年近90的新量师太在弟子性康法师的搀扶下走出寝室来到万佛阁东楼的回廊上张望。
眼前,新大殿,拔地而起,气势恢弘,向上蔓延,伸向天空;工地一角,旧瓦片已被重新整理,干净地堆放一边,等待着再次担负使命。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万佛阁又将迎来另外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