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城这个大食堂成银发团心头好,打工人也来寻味,地址就在→
发布时间:2025-07-18“以前我自己做饭,累不说,还吃不光,做一顿要吃两天,现在大食堂就在附近商业,想吃什么点什么,吃饭终于不愁了!”家住中建小区的王阿婆端着刚打的饭菜,笑得合不拢嘴。近日,奉城第六社区美食林大食堂的开业,让不少像王阿婆这样的老人告别了 “吃饭难”,也成了街坊邻里热议的暖心事儿。
走进中建小区、花屿湾等地,银发身影日渐增多,“做饭力不从心”“一顿饭热了又热” 成了不少老人的烦心事。奉城第六社区的“李致霞工作室”在日常走访中,最先感受到了老人们的困扰,主动将这些关于吃饭难题的问题反馈给社区。社区在“四百”走访中也收集到了类似的声音,随后启动了“银发餐桌大调研”。
调研过程中,“李致霞工作室”全程参与,协助社区收集老人们的意见,汇总整理大家对食堂的各种期盼。97位老人填的问卷里,“希望有个社区食堂”的心愿格外醒目。这份沉甸甸的期盼,成了推动美食林大食堂落地的重要动力。
奉城第六社区经过排摸,找到了商业街美食林饭店的老板黄连平。黄老板在餐饮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刚退休的他,正四处寻觅着能发挥余热的机会,这份机缘巧合,也为后续的暖心故事埋下了伏笔。
“听说小区里的老人吃饭难,我就觉得该搭把手。”黄老板笑着说,“能把店改造成大食堂,让老人们吃得热乎、吃得安心,比多赚点钱有意义多了。”就这样,他主动提出改造饭店,从冷库分区到水槽改造,事事亲力亲为。
在这过程中,作为区人大代表的奉城第六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张静积极奔走,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全力协调各方资源筑牢安全防线。她对接奉城镇市场监管所,让专业人员全程指导食堂改造,严格把控厨房布局、设备配置等食品安全细节;联动食安办,全方位评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开业前,“李致霞工作室”组织有用餐需求的老年人试菜,大家从口感、咸淡、软硬度等多个维度提出意见,黄老板根据这些反馈对菜品进行了调整,确保食堂能以最佳状态服务居民。
改造后的大食堂里,透明厨房亮堂整洁,本帮红烧肉、鲜香老三样、软糯猪蹄饭冒着热气。“现炒的就是香!你看这红烧肉,入口就化,比家里做得还合口味。”李阿婆说,“之前试吃会上我们提的‘少盐少辣’‘多做软食’,黄老板全听进去了!”
“不仅味道好,量还大,我们夫妻两个点一份15元的套餐可以两个人吃。”林阿姨夫妇两个笑着说。
食堂里的惠老政策更让老人们暖到心坎,70至79 岁享88折,80岁以上享8折,如想送饭上门,1.5公里内配送费只要2元。“我腿脚不利索,现在打个电话,黄老板就亲自把热饭送上门了。这样一顿饭,我可以吃两顿,老板还很贴心地帮我打了两份米饭。”独居老人李菊英指着送餐上门的保温盒,眼里满是感激。
如今,除了老人,不少年轻人也成了常客。“下班懒得做饭,来这儿点两个菜,比外卖快还实惠。”上班族小周说,食堂的烟火气,让忙碌的生活多了份踏实。
从问卷里的期盼到餐桌前的笑脸,奉城第六社区的“银发餐桌”不仅解了老人的忧,更聚了社区的暖。美食林大食堂的烟火气里,藏着街坊邻里的幸福滋味,也映着“为民办实事”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