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畅谈新变化】乡愁,正是门前那一湾清澈的小河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0日
我家坐落在奉城镇头桥社区的一个小村庄,门前是一条十来米宽的人工小河,那是条小时候春天里开花、染绿,夏天里游泳、抓鱼,冬天里封冻、玩冰的生活之水和生命之水,它见证了我美好的童年、懵懂的少年、青葱的岁月,也见证了我工作生活的喜悦与艰辛。
以前,小河对面是一片稻田,每到秋天,金色的稻穗随风起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稻田的前方是通往镇上的小马路,站在自家门前,就能把马路上车来人往的乡村气息尽收眼底。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门前的模样渐渐开始变了:稻田慢慢被盖上了高高的厂房,嘈杂的机器轰鸣声天天不绝于耳,空气中时常弥漫着阵阵的油漆味。门前小河里的水终于变得混浊不堪了,不要说淘米洗菜,就是鱼儿也几乎绝迹了。
慢慢的,我们这一排民居也被“包围”了起来,年复一年,小作坊越来越多,遍布小村的各个角落。外来人员也越来越多,甚至马路上都摆上了各式各样的小摊——废水、粉尘,侵蚀了空气与河水,喧嚣的声音、混杂的人群,带走了我们的安全与宁静。原本静谧、和谐的江南村落,渐渐远去,环境也一天天变得陌生起来,再也找不到年少时嬉戏的乐园、温情的家乡了……站在两层楼上极目远眺,也只能望到厂房上那一片无限狭小、不再湛蓝的天空。
随着奉城镇“五违整治”行动的全面铺开,我们村也迎来了“春天”。奉城镇以“四网合一”为基础,助力“五违整治”,从上自下,层层细化,不放过每个角落。我村的违章建筑在拆字令的号角声中应声而倒。拆违过程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党员“捋起袖子加油干”。在我村的 “五违”重灾区还建立“党建微家”,通过“微家掌门人”的引领作用,带动村民自觉加入拆违大军中来。从宣传到拆除,村民从被动到主动,河道治理、拆违还绿,环境治理、文明创建一系列行动也同步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小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我家门前也豁然开朗起来,妈妈在家门前种上了一大片鲜花,徐徐清风径直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小河清澈了,游鱼回来了,两岸四季苍翠、鸟语花香。水桥上取水、洗刷的人们的欢声笑语又多了起来,阵阵涟漪仿佛就是他们的笑容。每当周末,我就会直奔老家,探望父母,追寻伙伴。踏步旧迹,流连旧居。品绿色蔬菜,过农家生活。因为那里不仅有我童年的旧梦,更是我将来真正的归宿。
每次回家,我总会站在宅前的小河边静静地发呆,河里倒映着的虽然只是对岸的花草树木,又何尝不是我旧时的梦想、今日的憧憬。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我的乡愁,正是眼前这一条再现清澈和活力的小河!(本文作者为奉城镇财政所支部委员翁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