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城刻纸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5日
刻纸艺术是一个独特品种,它始于元朝,盛于明末清初。奉城刻纸,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四年,是历代相传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曾为江南一绝。 奉城刻纸是从民间盛行的龙船贴花、窗棂装饰、鞋花、肚花等剪纸花演变而来的。民间艺人以“刻”代“剪”,令作品的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线条更明快丰富,构图隽秀优美。艺术家们的"绝活"在于,刻出的一些花鸟、人物、风景,栩栩如生,细腻逼真,使人过目而不忘。解放前,以“香火”为营生的艺人,都擅长刻纸,内容大都取材于古典名著,历代典故,民间传说、吉祥如意等。如“八仙过海”、“水浒人物”、“西游记人物”。解放后,题材有所拓宽,融入了许多新人新事。 奉城刻纸用的主要工具有刻刀和油盘。刻刀刀锋厚度仅0.35毫米,油盘则是在刻纸时垫衬在纸的下面,以便于镂空和剔去不需要的部分。纸张分样纸和色纸。样纸用来描绘图样,从打初稿开始,不断修改到最后定样。色纸即彩色油光纸,也是被刻成成品的纸张。创造一副作品需要先构图,然后修改润色,再进行刀刻,要求刻者具备一定的绘画、雕刻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虽然很多作品只是用于一时的祭拜,过后便要付之一炬,但是它的艺术魅力却让人回味久长。 在过去时行陪葬祭品的时候,有很多艺人从事刻纸工艺(俗称香火活),所以代代相传的各门各派源源不断,各师各宗的风格也各有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观念的转换和习俗的改变,人们不再用这些富有艺术性的工艺品来寄托对已故之人的哀思。因此这些依靠刻纸谋生的艺人被迫改行转业,“刻纸”似乎已经消声匿迹。传统的刻纸艺术种类有: 1.人物类:“八仙过海”中的八仙;“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 “水浒传”中108将;“西厢记”中的人物;“桃园三结义”中的人物; “仕女图”等。 2.风景类:山水美景。 3.花鸟类:喜鹊报春;荷花;梅花;菊花;桃花等。 4.情节类:农耕乐;喜迎丰收等。 奉城镇的白衣聚村,曾经有过一拨刻纸艺人。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已故的裴根泉老先生。他刻纸的作品现在还收藏在奉贤区图书馆内,像《西游记》、《西厢记》、《仕女图》、《农耕乐》、《喜鹊迎春》、《喜迎丰收》等,1990年,裴根泉的一幅刻纸作品“八仙过海”参加上海市民间艺术博览会,荣获创作奖。裴根泉的作品形神兼备、刀法精湛,凡观摩过他作品的人,都为之而赞叹不已,被他的精湛技艺所折服。遗憾的是他的后人没接过他手中的刀,他的门下没有收过一个徒弟。一位才艺出众的刻纸高手只留下刀迹而没有接替的传人。 许多德高望重的刻纸老艺人已经过世,像号称浦东第一的金炎生(他女儿现在在白衣聚村)、还有黄根祥、刘行弟等都已辞世。还有些曾经拿过刻刀的老艺人,像张如云等也因种种原因推出了刻纸队伍,不再从事刻纸行业。因此,这项民间艺术现在已经处于断层状态,如果不及时保护和抢救,将濒临危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