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的奉城高桥集镇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2日

        上海地区有两座高桥,一座在浦东高桥镇,称为北高桥,一座在奉城高桥村,称为南高桥。

        高桥,形成陆地时为东海边亢地,所以旧时叫作东皋。据记载,到唐朝开元元年(713),重新修筑捍海塘后,位于海塘内侧的东皋,开始有移民在此居住。直至唐末,渐渐形成稀疏的村落。北宋元丰元年(1078),地设青墩(今灯民村)盐场署后,东皋是以渔、盐为主要产业,商旅不断,居民集聚而来,从而促进了市镇的不断扩大,经济日益繁荣。而奉城直至雍正九年才确立起县署,然后逐渐形成市镇,所以,民间一直有“先有高桥,后有奉城”之说,可见高桥在历史上地位不可小觑。

        古代高桥曾经有“买鱼论斗”的场面,是以反映出高桥形成市镇后的繁荣景象。整个集镇呈南北走向,镇区河流纵横交错,居民大多依水临街而住,沿碎石街面商贩店铺林立,窄窄的人行道只容一人能过,但买卖的吆喝声、店铺的旗幡却着实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留存至今的小街依稀可以见证这段辉煌的历史。经过元代到明初,经济发展已有相当规模。据明正德《金山卫志》记载:“高桥市独盛,海渔者得鱼悉于此鬻。可见当时盐业和渔业都很发达,由此带来了商业的繁荣。青村(奉城)设立县治后,高桥的经济活动开始向县城转移。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高桥镇,青村场署、环形桥及部分寺庙被毁,高桥镇一度趋向衰落。到同治年间,环形桥、盐场署重新得到修复。民国初年,高桥出现榨油工业,至民国二十七年,镇上已经有油车兼轧米厂6家。由此,商业再度繁荣,商店发展到四、五十家。每逢四月半庙会,更是商贾云集,镇上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街市热闹非凡。

        解放以后,个体商贩实行公私合营,高桥镇因离奉城较近,曾为县治的奉城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集镇,所以,大部分在高桥经营的商铺和职工逐步转向奉城,商市为奉城所取代,只留下供销社的下伸店在兼营各类商品,高桥集镇曾有的辉煌再次告别。

        如今的高桥南临南奉公路,北枕浦南运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以自然村而定,共有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1.9亩,现在常住人口1400多人,发展中带来大量外来人员,流动人口超过4000人。在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后,高桥村紧进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以镇经济园区联动,积极发展工业、商业,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初步建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集镇。新农村建设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市文明村、市卫生村、市安全小区、市标兵村等一系列荣誉诠释了新一代高桥人的创业精神,集娱乐、体育、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农家会所成为高桥人生活的乐园。

        说起高桥,不得不提起关于高桥的美丽传说、名人和特产:

        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清朝乾隆年间,高桥当地有一乡绅外出,有人问起他家住何地,当回答家住高桥时,即引起对方的好奇盘问。问道:“高桥,高桥到底有多少高?”此乡绅一时心血来潮,为了夸耀家乡豪富美景,就神气活现地摆噱头说:“闻得高桥不高,假使你站在桥顶上,投一个铜板到河里,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你讲高桥高不高?”对方听了好生惊讶,半天回不过神来,连连点头回答说:“高桥真是高、高、高!”

        奇闻何足怪,轻逸如疾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后来竟传到了当朝乾隆皇帝耳里。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喜欢欣赏各地名胜古迹,听说有如此高的高桥,以为一定是座神桥,就决定择选黄道吉日出游江南,亲自去看看。

        乾隆皇帝要看高桥,实乃非同小可。消息一经传出,高桥当地乡绅个个坐立不宁,惊慌万状,因为他们晓得欺骗君皇,一场天大横祸就要落到头上。结果弄得逃也不敢逃,躲也不敢躲,只是责骂那个该死的同乡,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春日的江南,阳光灿烂,和风轻拂。乾隆皇帝从苏州木渎经淀山湖,进黄浦江,一路龙舟乘潮而下,直驶奉贤方向而来。一日,经过得胜港,游船稍停片刻,乾隆皇帝欣赏浦江景色。问道:“此处何地?”随从回答说:“此地是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不知心中有何盘算,认为大吉大利,一时心花怒放,突然回心转意不想再前进了,就这样未看高桥而中途去了浙江海宁。

        乾隆皇帝不看高桥,乐煞了高桥乡绅,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至于乾隆皇帝为何急着去海宁拜谒陈家老宅,缘由也许只有他自己有数了。

        说起高桥名人,旧时有钱士贵、钱世贵两兄弟,前者为明万历庚戌年(1610)进士,官拜御史,后者为明崇祯丁丑年(1637)进士,任山阴令,旋改国子监博士。近代名人有滕白也(1901——1981)。其人自幼家贫,七岁喜画。民国十一年(1922)因学业优良得免费进东吴大学,两年后留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雕塑,进修硕士学位。又从西雅图东游纽约,沿途在芝加哥、旧金山等地博物馆举行指画画展。他擅长指画,借鉴前人聋道人、金莲头、高其佩的遗缣剩稿而卓然成家。其画法也异于他人,能以指甲、指背、掌心、指侧作画,一手多用,变化无穷。其画作曾为不少国外博物馆和艺术家争购收藏。

        高桥天花粉,俗称杜瓜粉。其富含淀粉的肥厚块根,经加工制作成粉剂后即成,有生津、清热功能,可治疗热病、消渴等,也是一种滋补性饮食佳品。约在清朝光绪三年(1877),高桥地区贩售药材的肖姓商人发现杜瓜的药用价值,并将挖掘瓜根进行制作的经验介绍给左邻右舍,嗣后,逐渐在高桥地区农户中流传。清末明初,“肖记玉露霜”最享盛名。时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金正记天花粉”被列为江苏省土特产展览会展品,至此,“高桥天花粉”在上海地区更加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