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古城奉城唱响新风貌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2日
来源:《上海画报》
文/维森 图/郑宪章 方国政
一座古城,一条通往历史的古道。
幽静的河水阵阵流淌,从村庄前缓缓而过。千年的流势,带走的是往昔的岁月和沧桑。
风中,只有历史的余音在飘荡,今日别样的风光诉说着这里的成长。古桥与旧址,遗留了文人的些许惆怅,洒落了英雄点点的光辉;戏曲和手工艺,是人们口手相传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非物质遗产的灿烂文明。
当古与新,静与活,灵与动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注定了这是一个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地方。
奉城镇,一个具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地方。悠久的历史使这座城镇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而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古镇增添了几分现代魅力。
东海之滨交通便利
奉城地处上海的东南海滨,从地理位置来说,奉城是“东有大港”(即浦东国际航空港、洋山国际航运港)、“西有大桥”(即已通车的杭州湾大桥),郊环线A30和浦东铁路以及将要修建的A3高速公路都穿过奉城,是奉贤乃至上海南部郊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2002年和2003年,经过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原奉城、头桥、洪庙、塘外四镇合一,也就是现在的奉城镇,目前全镇面积有110.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7万。有59个村、9个居委会,是上海市陆地面积最大的镇级行政区。
敬奉贤人承载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奉城地区就有人类繁衍居住。相传春秋时代,孔子的得意门生言偃曾来奉城(当时名青溪)布道讲学,传播文明的种子。当地百姓为了感谢先贤言子的功德,建言子祠、塑言子像以示尊敬。此后,“敬奉贤人”的淳厚民风代代传承,奉贤也因此得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防御倭寇,明太祖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巡视山东、江浙沿海,筑了五十九个城堡。当时奉城是防倭军事要地,也因此筑城墙,掘城壕。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贤设县,在以后的181年间,奉城一直是奉贤县的县署所在地,是奉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37年奉城遭日军炮轰,当时城内县署、文庙、言子祠、学署、书院及部分城垣毁于一旦。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万佛阁。万佛阁建于明代,后多次修缮扩建,是华东地区极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阁内供奉有一万尊释迦牟尼佛像,规模宏大,庄严、古朴、精美,在华东地区堪称一绝。
奉城同时也是一座英雄名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据史料记载,大革命时期,浦东地区建有中共奉南川浦特务委员会。1927年8月奉城私立曙光中学成立中共特别支部,在此基础上,1927年秋冬季成立中共奉贤县委,领导全县开展革命斗争。为了纪念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中共奉贤区委2001年重新修缮中共奉贤县委旧址,旧址设在奉城第一小学内(奉城镇奉粮路70号),并于2001年6月27日起正式对外开放,是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城九镇”产业定位明确
按照奉城镇所处的区位条件和在环杭州湾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奉城镇的产业定位最终确立为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装备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并向两头延伸和拓展,形成制造与研发、展示、贸易、流通、服务等功能结合的产业链;同时继续大力发展已具有自身特色的机电、家具、箱包、汽配、服装加工等劳动、资金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换。
按照规划,坚持集中发展的原则,依托原有奉城、洪庙两镇区,东西联动,以川南奉公路、兰布拉大街、浦东运河为三条带状发展轴,呈现东西向发展,采用组团式发展,城镇风貌初具规模,城市功能初显完善。
奉城镇现有各类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15家,医疗机构5所,金融机构及营业所14家等,建有若干个一定规模的商业宾馆,其中仅坤明湖度假村就每月接待游客达3000多人次。万佛阁、洪福寺、洪庙农民城等旅游景点和百枣园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个方向,树独特新型镇貌
根据2007年奉城镇人大二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奉城今后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建设成“东部重镇、特色新镇、经济强镇”。
奉城镇是奉贤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与奉贤区政府所在地——南桥镇形成东西两个中心。这样的地理位置确定了今后将打造居住、旅游、度假休闲、商贸为一体的现代化郊区城镇,以加快推动奉城镇建设,这也是上海城郊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随着上海发展四个中心规划的进一步落实,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正在加速。杭州湾大桥通车后,环杭州湾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将出现质的飞跃。奉城”东有大港、西有大桥”的交通地理优势,使得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特别是洋山深水港和临港新城的建设为奉城加快经济发展提供重大契机;同时也为以宁波、温州为代表的浙江北部和东部的民营企业向上海进军提供了地缘优势,这些必将拉动奉城和奉贤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升级。
近几年来,奉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环保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能力,优化招商环境,整合招商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培育有效税源,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