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之乡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2日

        沪剧——这个在上海滩孕育起来的上海地方戏,为上海人民所喜闻乐见。在上海杭州湾畔的海滨重镇奉城,更是家喻户晓,有些中老年人能整段整场地唱出不少沪剧传统剧目。沪剧在奉城地区至今流传不衰,是名符其实的沪剧之乡,尤其是奉城的头桥地区,更是流传广泛,源远流长。

        早在沪剧初创时期,即在“滩簧”、“申曲”阶段就已流入奉城头桥地区,受到当地人的欢迎,那时头桥西街有座老式厅堂——范家厅,是头桥人的文化活动场所,经常有滩簧戏在此演出,当地人在把看戏叫做“听滩簧”,每逢演出,厅内座无虚席,人头挤挤,往往演到大半场以后,门口不再收票,观众可免费入场听戏,头桥人叫做“看放汤戏”,往往是观众把范家厅挤得水泄不通。 

        头桥人喜欢沪剧,不仅爱看,也爱唱。早在抗日战争前后,头桥地区就有戏曲班子,有人职业唱沪剧,如彭生娟等。当时就已有专业剧团的雏形,经常在上海、常熟等地演出,颇有名气。这些演员解放前后先后返乡,在家乡培育新人,沪剧在头桥地区的广泛流传、发展和兴盛,这些老演员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解放以后,沪剧在奉城地区的发展和传承出现过四个高潮。

        解放初期为第一个高潮。解放了的奉城人民激发了极大的热情,百废俱兴,沪剧也迅速发展。先后出了奉城镇业余剧团,头桥和平剧团,花厅业余剧团,分水墩业余剧团,新市业余剧团,其中以头桥和平剧团规模最大,演员、乐队最整齐,活动时间达五年之久。先后演出过《刘胡兰》、《九件衣》、《小二黑结婚》、《陆亚臣》、《庵堂相会》等十多台大戏,以及《卖红菱》、《阿必大》等折子戏,足迹遍及当时的江苏松江地区,即今天的整个上海郊区。在当时的苏南地区小有名气,他们的沪剧音乐会奏《绣荷花》还在当时的江苏省汇演中获奖,这在沪剧界是首创。那时的主要演员只有周桂香、钟玉琳、范品娟、王锦明等,大多人都受过彭生娟的辅导,这些演员还先后在上海电台演唱过。和平剧团的活动一直延续到一九五五年才解体。

        一九五八年以后,沪剧在奉城地区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潮。一九五八年,奉城地区包括奉城、头桥、洪庙、四团等合并成立曙光公社,公社建立曙光公社文工团,规模比较大。剧团以原和平剧团等的原班演员为主,并在奉城等地吸收了一批年轻的演员,当时有名的演员有钟玉琳、唐志仙、金银弟等,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更多,除了传统剧目,更有创作社改变的剧目,先后演出过《万斤姑娘》、《夺印》、《亮眼哥》等。后来曙光文工团解体,许多演员如王锦明、盛金官等先后调至奉贤县山歌剧团。

        一九七九年开始,奉城地区沪剧出现了第三个高潮。奉城、头桥、洪庙等先后建立文艺工厂,又有不少新的演员加入入,在老演员传、帮、带下,培养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演员,其中如方梅仙、龚建国、陆治功、张辉华、黄桂娟、卫正华、张士英、陈宝才、顾梅芯等,都是很有影响、群众喜爱的演员。其中方梅仙前往北京参加演出。此期间,不仅演员阵营庞大,并且有一支10多人的乐队和创作人员,不仅先后演出了《借黄康》、《杨乃武与小白菜》、《爱情和枪声》、《碧落黄泉》、《啼笑因缘》等十多个传统大戏、名戏,还创作演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小戏,多次获得县级以上优秀创作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文艺厂开始解体,演出活动开始转入社区,沪剧的发展,开始了第四次高潮。这一期间,沪剧开始更加广泛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头桥地区,年年举办群众性沪剧演出比赛,其中沪剧六代同堂汇演更是规模空前,头桥地区老中青幼六代演员同台演出,上海市著名沪剧演员客串助兴,得到沪剧界的一致赞誉。2004年方梅仙等在奉城镇社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关心下,先后在社区、学校,建立各种沪剧培训班,兴趣班和群众性沪剧演出队,常期活跃在社区,演出足迹遍及全镇每个村,并每年参加区举办的各种演出活动,老演员方梅仙、陆治功、黄伟、顾永明、黄美华、莫桂娟等焕发新的活力,一大批新的沪剧爱好者正在茁壮成长,沪剧这一上海土生土长的艺术品种,在奉城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的风采,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