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2006年1—9月份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06-10-20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落实、聚焦、突破”的工作基调,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以加快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区经济取得较好的成绩,各项经济指标如期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19月份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整体来看,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趋于理性,具体表现在: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增强,经济增长率提高,增长质量、结构和效益改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工业企业利润继续提高,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速有所减弱,外商投资稳步增长;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综观全区经济运行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分析
  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1—9月份,全区实现增加值200.9亿元,可比增长2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亿元,可比增长4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6.6亿元,可比增长24.5 %;第三产业增加值59.2 亿元,可比增长20.2 %。全区的经济呈现出了发展速度比较快、运行质量比较好、企业效益比较高的鲜明特点,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产业角度分析
  1、第一产业: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稳定完善惠农政策,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了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9月份,完成农业总产值16.9亿元。
  2、第二产业:坚持“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工业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空置厂房,增加了投入量和产出量,确保了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1—9月份,工业总产值完成760.1 亿元,同比增长 22.8 %;工业增加值完成128.2亿元,可比增长25.9 %,增幅提高了0.7个百分点。各镇、开发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各完成工业产值502.8亿元、202.2亿元,同比增长22.8 %、37.2 %。1—8月份全区工业利润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16.9 %;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46.5亿元,同比增长22.9 %。主要特点:(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稳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完成447.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8 %,同比增长24.2 %。(2)重点行业企业发展良好。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54.4亿元,同比增长26.5 %,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79.2 %。其中,化工业115.3亿元,同比增长39.3 %;输配电29.5亿元,同比增长40.4 %,同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农产品深加工16亿元,同比增长20.6 %。(3)混合经济增速明显。股份及股份合作制经济完成工业产值80.8亿元,同比增长61%,全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34.6 %,私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为378.4亿元,同比增长13.6 %。(4)产销衔接良好。1—9月份累计产销率达98.3 %,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按照我区的发展规划,加大第三产业的招商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资本和产业优势,为发展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地拓宽社会服务领域,促使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1—9月份,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9.2亿元,可比增长20.2 %。
  (三)、从需求角度分析
  1、固定投资方面:由于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及时调整投资方向,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采取了“有保有压”的措施,仍处于理性平稳地增长,提高了投资效益,为我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1—9月份,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9亿元,同比增长2.6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1亿元,同比增长1413.4 %,第二产业投资51亿元,同比增长6.5 %,第三产业投资32.8亿元,同比下降5.7 %。
  2、外贸进出口方面外贸进出口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的生产加工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强了财政实力。1—8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其中:进口总额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8 %;外贸出口总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20.4 %。
  3、消费方面:
  一是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商家规模化经营、高档次服务、新方式营销及“假日经济”等因素的刺激下,全区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季增加,稳步攀升。1—9月份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同比增长20.3 %。其中,商业零售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8.6 %,餐饮业零售额19.6亿元,同比增长35.4 %。按商品类别分,吃的商品35.6 亿元,同比增长23.3%,穿的商品15.3亿元,同比增长11.2 %,用的商品33.7亿元,同比增长18.8 %,烧的商品1.8亿元,同比增长91.8 %。
  二是金融信贷较快增长。9月末,银行存款余额334.5 亿元,同比增长11.2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7.5亿元,同比增长15.4 %,银行贷款余额254.3亿元,同比增长8.6 %。
  (四)从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分析
  1、招商引资:采用“以商招商”,突出“主题招商”,加强“网络招商”,注重“引才招商”,探索“包装招商”的方法,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不断培育利用外资的新兴产业,以提高对经济的贡献。1—9月份,新批“三资”企业项目124个,投资总额8.1亿美元,同比增长0.3 %,合同利用外资4.1亿美元,同比下降9.4 %。
  2、财政收入: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和依法理财,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均衡入库。1—9月份,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1.4 亿元,同比增长10.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7.9 %。
  3、居民收入:在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居民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10279.3元,人均期内现金支出8508.3元。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为7852元,期内现金支出为4999.9 元。
  (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文化、体育阵地得到巩固和提高,群众文化及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完善规划、整合资源、形成体系”的要求,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积极推进“万人就业项目”,开展多层次的就业培训。积极筹措落实镇保资金,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总之,今年以来我区经济整体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基本合理运行区间。主要理由:从经济增长率看,当前经济正处于中长期的扩张阶段,在内外需求持续扩大的客观市场基础上,与产业升级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所拓展的新的经济空间密不可分,有一定的客观性。从物价总水平看,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仍处在理想价格调控区间。从经济运行的效果来看,当前的经济增长与质量的提升、效益的改善基本同步。虽然经济快速增长存在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还应看到,当前经济增长的速度攀升,还有一些不合理的推动因素: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有待改善。经济增长速度攀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粗放的增长方式推动的。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区经济呈现西部高、东部低、中部均衡的发展趋势。三是经济结构仍需要调整。从三大产业结构看,我区经济过多依赖工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上规模、上档次的商业企业不多。
二、下阶段主要工作
  要认真贯彻党中央最近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抓发展,促和谐。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调控,通过扩大内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在二产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快三产的发展
  积极引导外商向第三产业投资,引进一些优秀的文化娱乐项目,快捷高效的商贸流通项目,丰富开发区的文化、服务、健身产业,以提高区内闲散劳动力就业和改善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蓬勃发展的商业区和社区。
  2、围绕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
  当前国家的货币政策微调尽管不会对我区投资产生大的影响,但我区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展。一是需要进一步进行银企对接,拓展重点项目的融资渠道。二是需要进一步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三是需要继续加大与开发性金融合作组织的合作力度,争取更多政策性贷款。
  3、积极培育新的投资热点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我区应积极培育新的投资热点。一是要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扶持力度,从土地指标、资金配套等方面加以倾斜。二是要加大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加大环保和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四是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对社会事业项目进行政策和资金继续倾斜,加快建设的步伐。
  4、继续发展和壮大产业群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产品上下延伸、资源共享,推动整体经济在新起点上有“质”的飞跃,从而把我区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先进型、管理科学型的城市。
  5、加强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明确功能定位和阶段性目标,抓住农业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以农业产业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根据产业发展导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开辟创业渠道,积极有效地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
 
 
核稿:陶建雄      撰稿:综合计划科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