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帕金森日:手抖就是帕金森?警惕早期非运动症状 发布时间:2023-04-12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帕金森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数据显示,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超300万。国内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是1.7%,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威胁中老年健康的“第三杀手”。由于病程长、致残率高,该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那么如何知“帕”不害怕?

上午,记者来到奉贤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室里,神经内科主任张斌正在为一位老年患者做简单的查体。由于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因此医生会要求患者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临床症状。

张斌介绍,“帕金森病人一般会有‘抖、僵、慢、摔’四大主要症状,运动迟缓,行走比较慢;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如穿衣服、扣纽扣、拿东西等运动起来不灵活,还有一个就是姿势异常,走路摆动动作都比较奇怪。”

不过,张斌也告诉记者,不少前来就诊的患者会存在一定误区,对于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如肢体的震颤,尤其是手抖等会有一定的认知。实际上“抖”和帕金森病并不能划上等号,“抖”了不一定是帕金森病,不抖也有可能患病。此外,帕金森也会出现一些非运动症状,这也是大多数患者最容易忽略的症状。

 

“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减退、劳累感、焦虑抑郁、失眠、噩梦、梦中拳打脚踢、肢体麻木、便秘、流涎、发汗异常、幻觉、认知障碍等,也会同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斌说道,虽然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帕金森病的办法,但有许多对症治疗的选择,包括药物、手术、功能康复、心理、营养等,都可以相应改善帕金森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家人出现帕金森病类似症状时,就要及时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此外,很多帕金森患者心理负担较重,约35%—45%的帕金森病人伴发焦虑抑郁,家人应多给予鼓励与赞赏,以增强患者康复的愿望。

 

在接诊过程中,张斌也发现不少帕金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太愿意运动,这也是一个误区。“帕金森的特点就是僵,不好动,所以有些患者就不愿意动,其实还是要多动,因为不锻炼的话,肌强直会越来越严重,有些人到晚期躺在床上起不起来了,那么就很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等各种感染。”张斌表示,实际上体育锻炼包括太极、瑜伽、探戈等锻炼方式都可以延缓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进展。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对于预防帕金森病也具有积极作用。

除了这些以外,预防帕金森病也需要积极控制“三高”,减轻脑动脉硬化;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对神经系统有害物质,如煤炭、汽油、燃气产生的废气、工业和农业毒素、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对于有帕金森病家族史患者,特别为明确携带致病基因患者,更需注意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图中出现的患者并非帕金森病患者)

作者:吴口天

来源: 上海奉贤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