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丨潘志丹:离开“南渡”的难度 发布时间:2023-07-18
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她叫潘志丹,内蒙赤峰人。2002年,从她考上海水产大学那刻起,似乎就注定了与这座城市有缘。毕业后,她参加了“中国志愿者(西部计划)”,去重庆市大足区支过教。2008年,她通过严格考核,争取到了全国首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的名额,这个名额,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在了上海奉贤南桥镇(后划归西渡街道)的南渡树,在奉浦大桥下的浦江南岸生根发芽。从村书记助理成长为村书记兼主任,她把人生最宝贵的15年青春,全部留给了这片她热爱的土地,留给了时刻挂在她心上的南渡人民。
期间,她也曾无数次地问自己,难道我的理想之树,就种在这一个地方了吗?她也想换一个环境,再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有两次,她差一点就永远离开了那片热土。
第一次的离开,要从她资助的学生姜玲玲说起。刚到南渡村,一次跟书记一起走访贫困户的经历,让她结识了7岁的姜玲玲。玲玲的养母及其两个姐姐,都是重度残疾,全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养父一人的肩上。为了让玲玲读上书,她从每月1400元的工资中挤出一点,为她解决了一部分学杂费。在晚饭后,她时常会出现在玲玲家,为她辅导功课。还给玲玲养父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有企业帮困结对的机会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介绍给玲玲家。
2011年11月,上海市农委办公室有个借调的机会选中了她,虽说不能马上解决编制问题,但显然,市农委办公室的平台,意味着她进步的机会更多,站在这样的平台上,她相信自己会飞得更高、更远。她决定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
很快,潘助理要调到市里工作的消息,传遍了全村。那个傍晚,她正在家里整理行囊时,听到几声怯怯的敲门声,开门,是玲玲,后面跟着她的养父。当她拉着玲玲冰冷的手,邀他们进家门时,玲玲哇地一声哭了,边哭边说:“丹丹阿姨,我不要您走,您走了,我家怎么办?我怎么办?”她的眼睛模糊了,沉思片刻后,她抚着玲玲的头说:“玲玲,快进屋,阿姨答应你,不走了。”
第二次的离开,挽留她的,仍是南渡村的父老乡亲。南渡村拥有3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有14000人,是上海郊区的第一大村。她知道,“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法宝,在短短几年里,她早已走遍全村的角角落落,与全村的百姓,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南渡村潘姓人家居多,正好她也姓潘。有一次走访,村里潘阿姨误以为她是同村的某家闺女,她便向潘阿姨说明:“我不是本村的,我的家乡远在内蒙呢。”潘阿姨说:“不管你是不是内蒙的,我们姓潘的就是一家人。”
2015年,她的第二次决定离开,是为了解决儿子的读书问题。虽然凭着自己优秀的工作表现和评到过“上海市优秀大学生村官”等加分项,儿子可以临时在解放路小学就读。但毕竟上海户口没有着落,儿子往后的“小升初,初升高”,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孩子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她决定回去家乡。为此,她的父母已经在家乡为她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有一次,她去村组了解党小组活动开展情况,正好又碰到潘阿姨,得知她马上要离开南渡树,潘阿姨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闺女,孩子的读书问题,交给张书记,相信组织一定会解决的。你心地善良,为百姓做实事,我们都看在眼里,你与我们老百姓说得到一起,干得到一起,我们舍不得你走呀!”旁边的村民也渐渐围了拢来,纷纷劝道,潘助理不能走呀,南渡村要发展,离不开像你这么年轻、优秀、有为的大学生村官。
面对挽留她的村民群众,她又一次选择留下。那一刻,她突然觉得,经过七年的历练,经过七年在基层一线的各种考验,经过七年与南渡人民的同甘共苦,自己早已不完全属于自己了。
她感觉自己是黄浦江中的一条鱼,而人民群众就像江中的那些温情脉脉的水,正是这片水,教会她游泳,给她温暖和希望。
作者:李新章
来源: 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