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丨何芹:做奉贤的记录者 发布时间:2023-09-28
正式工作前,何芹对于当时的奉贤一无所知,以为上海都是南京路的样子;但是对于过去的奉贤,何芹并不太陌生。确定要来奉贤工作,是因为爱情;与奉贤的“相识”,则早在“数百年前”。这段独特的经历,既成为工作中“新媒体小编何芹为什么会关注这些”的原因,也让奉贤这个新家,成为她的“此心安处”。
2016年毕业前夕,辅导员在班级群里发布了一则上海奉贤将入校招聘储备人才的消息,这让何芹想要试试。一是因为相恋多年的男友,当时因为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正好在奉贤;二是,因毕业论文关注的明初大儒方正学,有地方志曾记载其有遗胤一支传于奉贤白沙一代,写论文中,她曾翻阅过明初至清末的奉贤地方志资料。
对“奉贤”两个字,何芹不陌生。而这份熟悉感,从参加招聘宣讲会,也一直延续到她如今的工作、生活中。
至今何芹仍记得走进招聘宣讲会现场,就立马被奉贤区这个宣讲团队吸引的场景。宣讲团由时任奉贤区副区长带队,他们作风干练、面试高效,更有一点与其他团队不同:为了减少应聘者的麻烦,特地将笔试和面试安排在同一天。“高效”——这是何芹对当时奉贤的初印象。
落地奉贤,迎接何芹的不仅有男友坚实的臂膀,更有一间让她喜上眉梢的公寓。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奉贤区为储备人才安排了生活设施齐全崭新的人才公寓,每月区人社局还发放租金补贴……一个刚出校门的求职者,自知还算不上“贤者”,却受到了“见贤思齐,敬奉贤人”的待遇,“开放”——这块土地让何芹倍感亲切。
何芹的第一个岗位是奉贤报社办公室行政工作,2019年奉贤区成立融媒体中心,何芹开始担任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编辑。从行政到一线,从传统纸媒到融媒体时代,何芹在工作中见证了奉贤区新闻媒体六年来的飞速发展,而她也渐渐地由青涩学子成长为披荆斩棘的新媒体人。
记得当时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开设了一档“民生一网通”的栏目,它兼具广播和电视的特点,全程同期声,时长在10分钟左右。刚开设新栏目,何芹就接到一个重要任务,要采访制作奉贤区数字城市建设专题。那会儿,距离何芹到采访部只有半年时间,在广播电视报道这块儿,她算是一个新手。
激情四射,可经验全无。何芹摸着石头过河,费了好大的工夫,终于将初稿片子发到上海电视台民生一网通栏目,可万万没想到挑战才刚刚开始!
编辑老师很严肃地提出修改意见:片子拍摄角度太传统,记者未全程出镜串联,新闻的结构还需要调整……
何芹一下子懵了。
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何芹知道第一次摔倒是没有把栏目要求理解清楚,没有把“基础”做扎实。这一次,她收集了丰富的采访资料,反复调整采访提纲与出镜内容,请栏目主编指导现场拍摄……在深夜的办公室,一点点啃下十分钟电视画面剪辑的“硬骨头”……最终这条新闻专题获得了栏目编辑的一致好评。这给了何芹莫大的鼓舞。
就在电视报道技能日益成熟之时,何芹再一次接到“转战”指令,她被调任新媒体编辑部。这一次,何芹没有怵,她欣欣然。因为在潜移默化中,奉贤融媒体时代的步伐已带着她在奔跑、突破。
她的脚步更勤了,从社区的跑道修缮到奉贤首位奥运冠军的诞生;从街角的绿化更新,到“城市客厅”的华丽蝶变,她步履匆匆,心潮澎湃。她的视野更开阔了,从医疗到教育,从生态到民生,她在记录也在思考,她在工作中第一时间接收、编辑和分享信息,也在生活中享受着奉贤新城发展带来的便捷。这里不仅有家人的陪伴,更有实现人生价值的绚丽舞台,区机关党工委系统“三好干部”、奉贤区“优秀记者”上海广播电视奖(地区)二等奖……一张张奖状,也见证着她在奉贤的成长。
从人才公寓到安家奉贤,何芹曾经想过,去走一走以前在奉贤地方志资料中认识的那些老地方,如白沙等,因为忙于工作生活,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天,她所生活的小区附近成立了一个新居委,名为“正学居委”,新建了一个公园,名为“正学公园”;从她生活的小区,沿着金汇港步道走到上海之鱼青年艺术公园,会经过一座桥,那座桥叫“白沙桥”。那些历史故事,仍在这座城延续。
选择奉贤,仿佛冥冥中自有缘分。学生时代翻阅过的奉贤历史人文,也成为今天新媒体小编何芹一篇篇推文的底色。讲好奉贤故事,她不用扬鞭自奋蹄。
作者:林楣
来源: 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