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清音唱响东兴楼!
发布时间:2024-03-04奉贤清音是把奉贤的民间小调和彩碟打击完全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它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内容以乡间的人和事为主,往往在节庆、婚嫁喜事以及休闲娱乐的场合表演,能增加不少喜庆气氛。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百姓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这种民间曲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都听不到了。
不过,这两年,曾经家喻户晓的奉贤清音,在庄行老街重新响起。每周一的下午,附近的居民,甚至是远道而来的戏曲爱好者们,都会早早来到位于庄行老街34号的东兴楼,听一曲用熟悉的乡音演唱的奉贤清音。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奉贤清音代表性传承人、原庄行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书记、主任、文化志愿者薛国强,正是他不忘初心,坚守非遗传承人的使命,让奉贤清音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从小就是文艺爱好者
春节前夕,我在东兴楼见到了这位奉贤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薛国强。生于1962年的他,已经退休一年多了,但看上去才四五十岁的样子,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净利落,显得精气神十足。一见面,他就给我介绍起庄行老街和东兴楼的历史,以及自己与清音的渊源。
薛国强出生于庄行镇杨溇村,从小就显露出对艺术的喜爱。他说,这大概和他的父亲出生于金山亭林的韩家有关,他们那个家族的人大多数都有些文艺细胞。富庶的花米庄行,为奉贤清音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从清末民初开始,奉贤清音就在庄行的田间地头以传唱的形式流传。薛国强说,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到生产队张家宅基,听韩奶奶唱奉贤清音,从此与清音结下不解之缘。
除了清音,薛国强还特别爱看戏。小时候个子矮,老是看不到,于是不惜爬到柴堆和树上去看。有一次,不小心从柴堆上摔了下来,头上留下了疤痕,这也是他爱好文艺的光荣标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排练戏曲《教育革命小闯将》,准备去南桥会演,薛国强是主角。可小孩子天性爱玩,排练间隙,几个孩子追逐打闹,薛国强不慎头撞柱子,缝了三针,没法演戏了。可他不甘心,演不了也要去,愣是走到南桥,看完了整场演出。
因为擅长文艺,从小学到中学,每次只要剧团、舞校来学校招生,老师们首先推荐的总是薛国强。可大概是因为形象还不够英俊,每一次都是功亏一篑。但薛国强并不气馁,他从事文艺工作的心愿不曾改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高二那年,他从一百多位男青年中脱颖而出,被乡里的文艺厂录取了,那次一共就收了七个男生。薛国强说,那时候觉得进文艺厂比考上大学还开心。
进了文艺厂,薛国强如鱼得水。除了做工以外,他如饥似渴地向区里和市里的专家学习,并和同事们一起排演戏曲。他们排演的《岁月悠悠》和《半夜夫妻》,几乎演遍了奉贤的每个村落,还先后去临近的南汇、金山,甚至浙江等地演出。因为表现突出,几年以后,薛国强当上了文艺队长。此后他先后担任庄行工人俱乐部主任、电影院经理、文化站站长,社事中心主任等职务。
虽然当了领导,但薛国强依然心系清音。2005年,庄行镇成为上海市首批成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街镇之一,薛国强开始四处寻找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一起致力于奉贤清音的推广。他们的第一个节目,讲的是一位情义前夫生死关头“扛”起前妻一家的真实故事,这件事就发生在庄行镇,薛国强自己身边。节目一经公演,在庄行乃至整个奉贤地区都颇为轰动,一举拿下了奉贤区群文创作节目一等奖和上海市群文创作节目二等奖。2020年,奉贤清音成为第七批奉贤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薛国强顺理成章地成了奉贤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
退而不休传唱清音
2021年,薛国强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当时庄行镇里正在进行“冷江雨巷”的建设,就是重修镇上的千年老街,薛国强就在那里的办公室负责宣传,协调工作。为了搞好“冷江雨巷”的建设,项目部的人经常去青溪老街取经,薛国强自己也去看了好几次。每次去,那里都是人山人海,文化气息很浓,俨然一副“人文历史老街”的样子。青溪老街的热闹、庄行老街的冷清,让生于庄行、长于庄行,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薛国强有些失落。他陷入了沉思:庄行也有千年老街,也保留着原始的建筑风貌,也有百年茶楼,也有名人故居,也是一个文化汇聚交融的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冷清呢?
2022年年底,薛国强正式退休了。他向镇领导提出了建议:把闲置已久的东兴楼交给他,他要让清音唱响东兴楼,让庄行老街重新热闹起来,充满人气和人文气息。听此建议,领导欣然同意。于是退而不休的薛国强一心扑在了东兴楼,清音又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庄行老街形成于1368年,南桥塘市河贯穿整条老街,至今依然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格局。而位于东街34号的东兴楼,又名望月楼,是一栋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古老茶楼,历来就有“一座东兴楼、半部庄行史”的说法。民国年间这里曾开设茶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由庄行供销合作社经营,是市民品茶、聊天、听书、看戏的重要娱乐场所。后来由私人承包经营,先后开过棋牌室、饭店和茶室,均因无法维持而歇业,这几年就一直闲置着。
要让清音唱响东兴楼,一个人的力量显然不够。薛国强找来了文艺厂时期的八位老同事,组成了清音志愿班,开始在东兴楼大展身手。2023年1月,清音志愿班在东兴楼登台亮相,每周一次,表演清音、沪剧等地方戏曲。仅仅两个月,清音志愿班的演出就火了,戏曲爱好者们奔走相告,东兴楼里一座难求。演出要下午一点才开始,但许多观众上午九点就带着中饭过来了,生怕来晚了挤不进场子,看不了演出。镇领导见此情形,非常满意,要求庄行老街上天天有演出,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从此以后,百年东兴楼不再冷清。星期一有清音传唱,星期三有沪剧教唱,星期五是表演辅导,星期六是文艺演出,这些都由薛国强和他的清音志愿班负责。薛国强还特意为这些活动取了响亮的名字:“清音绕梁东兴楼”“申曲唱响时代歌”“说学逗唱样样通”“江南古镇韵味足——相约星期六 快乐东兴楼”。而庄行镇的其他文艺团队,则负责西街听真戏院每周二、四、日的演出,庄行老街从此生机盎然。
演出场次增加了,内容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沪剧、越剧等戏曲外,薛国强又带领团队创作、编排了3部奉贤清音新作品。其中《规矩》讲述了一名干部面对诱惑不能控制内心欲望,最终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幡然悔悟的故事。《雨巷里的笑声》则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在庄行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因为宅基产权引发的纠纷矛盾,在老街改造指挥部、社区干部、宅基老娘舅志愿者、社区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将房子回租回购的故事。《千钧一发》的主角以微型消防站消防员为原型,把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责任、火灾警示案例等融入作品中,通过浓郁淳朴的乡言,引人入胜的故事,使消防宣传更接地气。
让非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奉贤清音在东兴楼唱响了,但薛国强还不满足,他要让奉贤清音传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听到。于是,在奉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志愿服务总队指导下,结合奉贤区“八百六进、联动共育”文明实践系列活动,薛国强的清音志愿班走出了庄行老街,来到了学校、农村宅基、大型居民社区,还有公园的大戏台,为观众表演清音、沪剧等戏曲,去年累计演出超过110场。
无论是在东兴楼,还是在全区各地,清音志愿班的演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作为奉贤清音的代表性传承人,薛国强觉得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培养清音的接班人,因为清音志愿班的人毕竟都已是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了。于是,每周五的下午,薛国强结束在东兴楼的表演辅导,就会赶往庄行学校,教那里的孩子表演清音。现在,薛国强的清音表演培训班已经有46位学生了,其中初级班30人,中级班16人。他们都是二、三年级的学生,嗓音、形象条件都不错,而且对清音表演有兴趣。
奉贤清音,简单地说,就是拿一根筷子和一个碟子,边敲击、边歌唱的一种曲艺形式。这种表演形式看似简单,真要学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但薛国强有耐心,他先教孩子们咬字、发音,再教他们敲碟子、表演各种动作。孩子们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用方言唱歌。每当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演唱清音,薛国强的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感动。他说,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来传承,等练得差不多了,打算请孩子们去东兴楼表演。可孩子们已经等不及了,有的孩子,周六带着父母到东兴楼看清音志愿班的演出,还要和演员们合影留念。看来,清音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深深种下,相信总有一天会发芽、成长。
东兴楼的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但每天上午,薛国强还是会准时来到东兴楼。他会先打扫一下环境,把开水烧好,顺便看看茶叶还有没有,因为来这里的市民不仅可以免费看戏,连茶水都是免费提供的。有时候,也有路过的游客会饶有兴致地走进东兴楼看看,薛国强会热情地邀他们上来歇歇脚、喝口热茶,嘎嘎讪胡,作为地地道道的庄行人,他还会给来客细数东兴楼和庄行老街的历史,说说奉贤清音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故事。
清音,承载着一代代奉贤人的乡愁,薛国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在这百年茶楼、千年老街,乃至古华大地上,长长久久地传唱下去。
作者:孙纪荣 通讯员:张子悦(庄行镇)
来源: 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