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试种“宝莲灯”洋蓟喜获丰收,村集体探路助农增收|深化商旅文体农展融合
发布时间:2025-05-08在奉贤柘林镇法华村花卉基地,10亩洋蓟田宛如绿色海洋,层层叠叠的茎叶间,工人们手持镰刀穿梭采收形如莲花的花苞。这种原产于地中海的“宝莲灯”洋蓟,首次在沪郊实现规模化种植,其每亩4000~6000斤的产量和19.9元/斤的市场价,正为传统花卉种植区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洋蓟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驻村指导员桂英杰站在田埂上介绍,面对传统花卉市场价格波动,村集体去年底启动品种革新计划,先行试种洋蓟和五代果两个高附加值品种。如今正值洋蓟丰收季,10亩试验田预计可产出4万~6万斤花苞,较传统花卉产值增加2~3倍。
“只要栽好苗、保证水分,这‘洋蔬菜’比其他花还好种。”技术顾问王龙海介绍道,洋蓟适应性强,露天种植即可成活,管理成本低且花期长达两个月,单株可结9~10个花苞,特别适合农户在宅前屋后“小三园”推广种植,发展庭院经济。
据了解,洋蓟又名菜蓟、朝鲜蓟、法国百合,是一种在地中海沿岸生长的菊科菜蓟属植物,是蓟属植物尚未成熟的花苞。洋蓟在食用时口感介于鲜笋和蘑菇之间,有消渴解酒的功效,营养丰富。花苞可食用、制罐头,叶片可提取洋蓟素用于保健品,茎叶还能加工成饲料,全株开发潜力巨大。其种子主要依赖进口,属高投入、高产出项目。
“我们正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从土地流转、田间务工、产品销售中获得三重收益。”桂英杰表示,村集体计划明年扩大洋蓟种植面积,并尝试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目前,采收的花苞已进入华亭村“柘树下”品牌蔬菜礼盒,并通过党建联建渠道销往长三角地区。
在传统花卉产业转型压力下,法华村通过引进高附加值品种、创新种植模式,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从“看花”到“卖花”,再到“吃花”“用花”,洋蓟的华丽转身折射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与创新的翅膀,田间地头的“宝莲灯”正照亮村民的致富路。
作者:傅潇瑶 陈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