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纸知否?头桥有个“纸玩梦工场”丨《奉贤报》月末聚焦
发布时间:2025-07-02编者按:上海国际纸艺术双年展上,一幅纸艺作品经过层层甄选入选,与全世界1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参展,以艺术的语言在国际舞台展现奉贤别样的风采,而这份风采来自奉贤的一所小学。
“《小神龙俱乐部》相信一定是很多‘80后’的童年回忆,而其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尼尔叔叔主持的《艺术创想》栏目,那时的我总是到处搜罗身边的废旧物品,跟着节目就地取材进行稚嫩的手工创作……”胡平说着,念叨起了一位名人的名言:“不是只有伟大的艺术家,才能做出好作品。”
《艺术创想》是英国CITV电台一档针对4~16岁孩子的艺术类儿童节目,也是CITV播放最久的儿童节目。该节目2002年由迪士尼在中国大陆唯一授权的儿童节目《小神龙俱乐部》引进,节目原则是“艺术创作应该与娱乐并行”,带领观众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就地取材进行手工创作,变废为宝。“这些作品简单易学,一般不需要经过特别训练就能够完成创作,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我不会做的心理障碍。”
胡平,奉贤头桥人,2007年夏天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回到了母校——头桥小学,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地告诉自己,我要像尼尔叔叔一样,用我的艺术创想去影响学生,照亮学生的艺术之路。”
开设瓦楞纸课程
“纸艺相对于其他工艺,它的门槛比较低,用的材料比较容易获取。当时在开发课程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纸艺,学生上手也是比较容易。”经过长时间实践探索,胡老师发现“纸艺”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并上手的课程,但要在奉贤区众多纸艺特色课程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另辟蹊径寻找一片新天地。普通的纸艺课,其他学校都在做,且做了许多年,做得也颇有成绩。如果只是东施效颦,就没什么意思了。
“我再做的话,要超越他们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想到了是不是可以开发一门新的课程?”胡老师说,他首先想到的是去网上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很快有了发现,那就是瓦楞纸艺,尚是一个空白。
什么是瓦楞纸呢?瓦楞纸是当下纸质包装箱最常见的用料。它的特点,是既比木箱轻,又有硬度,大小容易剪裁,用来保护被包装的其他产品不被损害。这种材质的纸,可在外部印刷不同色彩的图案及文字或写上文字符号,成本也相对便宜。
这样的纸,拿来作手工艺材料,其实也是很适合的。“我发现这一块在全国做的人还是比较少。所以我通过暑假时间自己购买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尝试着做做看。发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上手,所以开发了最早的瓦楞纸制作课程。”
“记得第一次接触瓦楞纸时,我被它独特的质感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在老师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将瓦楞纸裁剪、折叠、粘贴,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每一次动手创作,都让我感受到无尽乐趣和成就感。”周冉同学说,在“纸玩梦工场”项目学习中,她感觉自己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纸艺之旅。从最初对纸的简单认知,到如今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纸艺技巧,收获良多。纸玩梦工场不仅锻炼了她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一次尝试新的纸艺技巧,都让他充满期待。在这里,她学会了耐心、专注,也收获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快乐。“纸玩梦工场,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探索艺术的旅程。”尤其是在制作《怒海》这一作品时,“我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海洋污染问题,用纸艺表达我们对环保的关注。”她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经过学校团队教师的不断打磨,《凹凸五彩趣味瓦楞》校本课程孕育而生,根据瓦楞纸的特性及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发展水平,胡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将科目分为低、中、高年级三个版块,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剪裁、卷曲、叠拼、粘贴、固定等技法对五彩的瓦楞纸进行再加工,制作成一件件生动有趣的创意纸艺作品。“这个课程开出来后小朋友们非常喜欢,而在本区属于首创,所以学校领导非常支持。”很快,在头桥小学,以胡平老师为主导,成立了一个小小团队,在不断学习和吸收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创新,慢慢地把这门原本比较单一的手工纸艺课升级为系统完整的“纸艺梦工场”。
引入“古法造纸”非遗项目
“贵阳市实验小学以主题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真正地融入古法造纸的艺术和文化探究中,邀请非遗文化古法造纸手工艺人进校园指导,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渗透非遗知识,借助‘非遗文化艺术角’进行作品展示,营造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胡平老师说,“随后我又注意到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从贵州石桥村引进了‘古法造纸’这一非遗项目。”
这给了胡老师很大的启发,为什么奉贤不能把“古法造纸”课程引进来,在头桥生根开花呢!古法造纸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成为一种校本课程的研究,通过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综合素养、创新能力。而作为一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课程,“古法造纸”课程显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体验。于是,在瓦楞纸课程的基础上,头桥学校2021年成功申报《纸玩梦工场》特色项目。同年,由胡老师负责的“纸玩梦工场”社团正式成立。
头桥小学蒋俊琪同学作文写道:我第一次接触新古法造纸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那天,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学校的“纸玩梦工场”。一走进去,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墙上挂着各种精美的纸艺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有五彩斑斓的花朵,还有古色古香的书签。我好奇地问老师:“这些都是用纸做的吗?”老师笑着点点头。
老师开始教我们造纸了。我们先收集旧纸张,把废纸撕成小片,放在一个大盆子里,加入水浸泡。软化后,我们用搅拌机把浸泡好的纸块搅拌成纸浆。这个过程很有趣,看着那些纸片在搅拌成纸浆,我感到非常神奇。接着,老师把搅拌好的纸浆倒入一个大水槽里,用搅拌棒将纸浆搅匀。我们用抄网从水槽底部轻轻抄起,让纸浆均匀地分布在抄网上。慢慢地,一层薄薄的纸张就形成了。最后,我们把纸张从筛网上取下来,放在阳光下晾干。当一张张亲手制作的纸张展现在眼前时,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
在社团里,我不仅学会了造纸,还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纸的知识。比如,纸的种类很多,有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每种纸都有不同的用途。通过亲手制作纸张,我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这种古老的文化在我们身边得到了传承和创新,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华“新”文化会更加灿烂辉煌,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
“第一次看到老师演示时,那复杂的工序让我既好奇又紧张。从收集、浸泡、蒸煮,到打浆、抄纸,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和细致。”杨佳乐同学说,“轮到自己动手操作了,我手忙脚乱,纸浆分布不均,成品薄厚不一。”
在老师的指正辅导和鼓励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技巧。而当第一张亲手制作的纸成功晾干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古法造纸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深刻体会到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杨佳乐同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专注和坚持,也更加珍惜每一张纸。”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纸艺校本课程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低年级课程《寻根问纸》,注重的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践活动,老师会讲述蔡伦造纸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纸的起源和发展,激发他们对纸艺的兴趣。组织参观造纸厂,让孩子们亲眼目睹纸张的制作过程,对纸艺有更直观的认识。而中年级课程《纸艺生花》,则是教授孩子们各种纸艺技法,如瓦楞纸、折纸等。高年级课程《不纸如此》,则鼓励孩子们创新造纸术,创造属于自己的纸张。孩子们尝试在纸张中加入花瓣、秸秆等天然材料,制作出具有独特纹理和香味的纸张,还可以将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融入纸艺作品,让传统文化在纸间绽放光彩。
头桥小学纸艺课程,获得了市、区两级教育和相关部门的鼓励与认可。学生们在收获艺术创作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作品《垂花门》荣获2021“美丽城市”环保作品征集活动上海市特等奖;2023年,《纸玩梦工场》项目被推送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荣获市一等奖。
作者:邢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