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份信念 传递一股力量 ——奉贤区红十字志愿者朱冬军事迹介绍

发布时间:2015-08-11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懂得敬业,他懂得奉献。对待工作,他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对待他人,他舍身忘我,义无反顾地履行着一名党员的应尽之责。他就是朱冬军——区科委党总支委员、科技馆馆长、2014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也是我区第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作为一名知识产权战线的“老兵”,无论在技术市场服务中,还是在知识产权宣传、执法中,他总是立足岗位,不断优化技术交易环境,努力推进全区技术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他带领团队定期组织专利执法检查活动,积极推进专利和金融相结合的工作。为此他连续数年、多次在上海市技术市场、知识产权等工作条线上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他接任区科委党总支委员,成为一名党务工作条线“新战士”。凭着肯吃苦、好学习的态度,他不断创新党务工作举措、拓展网络宣传阵地,成功打造网络党建宣传刊物——《学习园地》。他将上级的精神、领导的要求和党员们的心声汇集于此,将《园地》变为网上学习交流的“会议室”、成为反馈党员群众意见的“回音壁”,使智慧火花得以碰撞、矛盾问题得以化解。

“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心存善念”,这是他最朴实的思想,也是他工作以外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的不竭动力。多年来,无论是在单位里还是在社区中,扶贫帮困、捐款救灾、环境保护、法律宣传等公益活动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坚守一份信念,传递一股力量”,他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记得有一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快截止了,他一早到南桥苏宁店拿号排队,帮父母办补贴手续。就在快到号时,一位老太太匆匆地从队伍后面走上来和服务人员商量,“家里老头病了,要早点回去照顾老伴,能不能帮我提前办理?”服务人员看着排长队的人群也很为难,说:“这要征得其他人同意才可以”。看到老太太急得头上直冒汗,他默默走上前,与老太太对换了号码,老太太感动的直喊“谢谢!谢谢!”,他却摇摇手不作声走向队伍后面。也许是他的举动感染了大家,原来躁动、喧嚣的队伍也变得安静了许多。

2012年11月,市红十字会来电告知,作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他与在北京住院的一位患白血病男孩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我愿意捐献!”这就是朱冬军在听到初配成功后的第一句话。高配检查十项指标全部匹配,但体检结果显示:朱冬军的白细胞偏低。他有些惴惴不安,生怕因为自己的白细胞指标不合格,而使孩子错失了配型的最佳时机。“不能轻易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希望”,在这股信念推动下,他生活节奏发生变化:暂停喜爱的户外运动,避免去公众场合,科学调理饮食,早睡早起,坚持身体锻炼。他从来没对自己身体如此地小心呵护,因为他明白自己的一分努力能带去孩子万分的希望。每10天就去医院抽血化验,白细胞一次比一次上升,两个半月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白细胞终于达标了!母亲因担心儿子的身体而埋怨道:“明明体检不合格,你为啥要拼命去争取?”他说:“妈妈,你不是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现在老天给了你儿子一个救人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不去努力,那位17岁的男孩就会没命,而我也会悔恨终生。”

2013年4月,住进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在经过5天的针剂动员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满满的180毫升造血干细胞给孩子带去了生命的活力。病人家属赠送给救命恩人的礼物:一封感谢信、一束鲜花、一款最新的平板电脑。儿子的目光一直盯着医生手中的平板电脑,朱冬军却把儿子叫到床前说:“大哥哥家花了好几十万元看病,经济生活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还能要这么贵重的礼物吗?”儿子略显失望却还是乖乖摇了摇头,“记住,帮助他人是不应该图回报的。”他把“不求索取,甘于奉献”志愿精神种子播在了儿子的心中,也为每一位共产党员如何践行志愿精神树立了标杆,他的一言一行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对于志愿精神最好诠释。

如今,朱冬军也是一名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成员,他继续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周围的人,使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今年5月闻知奉贤区红十字应急志愿者救援队招募队员,酷爱户外运动他第一时间报名,愿把他多年的户外经验用在红十字救援活动中。

 

奉贤区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