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绿色半城海 上风上水上海湾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5日

    ——海湾镇城镇规划汇报

 

海湾镇面积122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3.3万人。这里春和景明、夏风和畅、霜染秋林、鸟归冬藏;这里襟江带海、林盛花香、田野殷实、民风淳厚;这里是拱卫奉贤新城的卫星城镇,更是南上海最后一块人间璞玉。

    一、认识海湾                             

    (一)海岸之心、湾北沪南

随着“湾时代”的到来,上海的城市发展必将从黄浦江时代迈向杭州湾时代,而海湾正处于杭州湾北岸88公里海岸线的正中心;同时,海湾距上海市人民广场、芦潮港东海大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均为45公里左右,是杭州湾北岸融入大上海的门户节点,是大上海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区位条件优越。

(二)聘婷秀雅、风华正茂

    海湾作为南上海最后一块未经深度开发的土地,如同浣纱西施,虽粗服乱发不掩国色,可谓奉贤的“颜值担当”

第一,“容貌美”。狭长的自然地形赋予海湾25公里的连续生态岸线,是全市面朝大海最长的自然界面;全市最大(16000亩)的森林绿肺清新滋养,“风从海上来,我家是氧吧”。第二,“年华好”。海湾是南上海最年轻的城镇。四百年前成陆,甲子前开发,建镇时间堪堪十载,花样年华、蓄势待发。第三,“气质优”。海湾大学城的琅琅书声让海湾腹有诗书,各类精品文化体育赛事又让海湾青春激扬,铸就海湾年轻土地的青春脉搏。第四,“精气足”。特有的农垦文化以及凝练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激励着几代海湾人大胆闯、大胆试,是海湾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趁势而上、扬帆起航

上海市明确提出,2040年要建设集产业、城镇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杭州湾北岸战略协同区,海湾正处于黄金中心;同时,海湾已纳入奉贤“1+2+5+X”城镇框架体系中2个功能性节点城镇之一。

    二、定位海湾

每个滨海全球城市的45公里圈层上都有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海湾作为上海都市圈独一无二的海眼小城,在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进程中,应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海湾又是奉贤“王字意象”最后一笔、点睛之笔,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海湾作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打造美好前景夯实根基、积蓄能量,为将来更好发展腾出空间、做好准备。

根据区位根据和生态条件,海湾未来发展定位是生态绿城、滨海小镇,发展关键词是生态旅游、休闲运动、农垦思忆。我们将继续秉持“生态立镇、守土有责”的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三、打造海湾

   以生态为底色、海农为特色,打造一个生态环、五大功能区,并以四条脉络相互串联,重点打造三个亮点

(一)一环引领:充分利用海湾地理条件、自然禀赋以及人文历史等独特优势,沿着西起金汇港、南下杭州湾、东走中港河、北接随塘河的水系构架打造一个生态环,将华夏前滩绿色走廊、碧海金沙、芦苇湿地绿韵长堤(观光海岸)、海湾国家森林公园、都市菜园农业体验基地海湾新镇、星火创意产业园、海湾大学等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二)五区融合::自西向东,依次打造科创融合集聚区、康乐小镇核心区、农业观光体验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农垦文化思忆区五大功能板块。

1、科创融合集聚区

充分发挥华夏前滩(金汇港入海口的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核心带动作用以及景观资源环境的催化作用,带动海湾创智城(海湾大学城)、创意产业园(星火开发区)、海湾新镇融合发展、三区联动。

2、康乐小镇核心区

对接区“1+2+5+X”城镇发展体系框架,充分发挥综合性节点城镇作用,注重培育相对独立的集综合性服务、多样性就业、复合型居住、原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核心功能区。

3、农业观光体验区

借势五四集团化经营,提升都市菜园,打造芦苇湿地,营造大体量农田景观,培育产业示范、休闲游览、科普教育等衍生功能,融生产、观光、体验为一体。

4、生态旅游休闲区

依托独特的海农旅游资源以及已有一定影响力的节庆、赛事品牌,打造以碧海金沙、森林公园等为中心的滨海旅游和以海岸慢路径为依托的休闲运动功能建设动静结合、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5、农垦文化思忆区

以拍摄反映知青风采的纪录片、编撰《农垦志》等文献图书、举办农垦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挖掘农垦故事、宣传海湾精神;通过农垦博物馆、农垦名人墙、知青广场、知青旅社等的打造提升,沉淀海湾历史、传承农垦文化。

(三)四脉互通路脉、水脉、绿脉、文脉“四脉融合”以路脉带水脉、以水脉连绿脉、以绿脉串文脉、以文脉养水脉。

1、路脉——打通城市静脉

    以林海公路向南延伸、G228国道拓宽、民乐路连通等工程建设的契机,整体构“两横五纵”的区域交通网络。其中重点打造“一纵一横”。一纵,海农公路。作为唯一一条纵贯海湾镇区的区道路以改善区域交通功能为基础,打造立体生态城市景观合理丰富三产业态, 建设海湾最美景观大道。一横,随塘河路。横穿海湾全域的随塘河路已形成“长荫蔽路、水伴路行”的秀美景观,被誉为奉贤最美林荫道。尊重随塘河路的自然地形和景观要素,优化道路线形,推动生态修复,分区段规划,从西至东设置生态重塑乐活慢行、海农休闲、密林氧吧、农耕体验五大主题,打造20公里最美森林隧道。

    2、水脉——浣洗城市动脉

     通过疏通水系、局部新开河道,形成疏通彭公塘—友谊河—中港—团结塘—金汇港整体外环和引淡河—中心河—青年河—随塘河局部内环两带水路,依托现有森林公园百鸟湖及新开中心湖、滨海湖等涵养湖泊,打造回字构架、三湖交映的水系河网。重点打造:1)引淡河综合整治工程。加大引淡河综合整治力度通过源头治理、河道拓宽及沟通手段改善水质,科学配种水岸植物重塑生态河岸,并以原生野趣为特色打造步行栈道和亲水平台等休闲公共设施,满足市民娱乐休闲赏景需要。2)随塘河保护性修复。突出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保留随塘河23公里河道的原始走向、原始地貌,利用现有水系,对河道中原有坡岸、滩涂在强化保护基础上,打造游船码头、田园游乐、亲水涵林、农垦思忆四个样板段,形成海农田园人水交融的原生态野趣水岸

    3、绿脉——疏通城市经络

    主要打造金汇港两岸绿色廊道和滨海大道沿海森林带“L”型生态绿带,并依托现有面广量大的绿地林地,带动建设全区域生态绿色廊道。着力构建“1+3+X”三级公园体系:1,即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丰富野趣3,即3个特色主题公园——星火地区的樱花广场、燎原地区的都市玫瑰花谷、五四地区的梅花公园。X,即散布在全镇各片区的社区公园(已布点15个,不包括街心公园营造抬头见绿、起步闻香、一园一特色、一园一风景的立体绿色景观。

    4、文脉——构筑城市灵魂

    以海湾不同时期的成陆线为分界,打造三道特色文化线:创意文化具体载体为大学创智城、海湾一号营地)海洋文化具体载体为海贝博物馆碧海金沙文化展示馆群、森林公园文化博览园)农垦文化具体载体为知青墙、农垦博物馆、五七干校旧址)推动关联文化融合发展,全方位凸显海湾文化特色,传承海湾文化,留住海湾乡愁,发扬海湾精神,凝聚海湾认同。

   (四)三个亮点:对照五大功能板块选取三个点进行重点打造。

1、华夏前滩(绿色廊道)

依托杭州湾入海口的滨海优势,打造以金汇港滨水廊道为主轴的华夏前滩绿色廊道形成以生态资源支撑产业转型、以产业转型促进科级创新、以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功能、以城市功能升级支撑城镇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中重点建设:

1)前滩绿洲。依托金汇港、海湾中心河等水系强调滨水空间以及绿色空间的系统渗透,在金汇港沿岸修建海湾大桥、阳明桥,在金汇港与海湾中心河交叉节点开挖滨海湖,并在其南侧打造中央公园,结合游步道、骑行道等慢行系统形成连续生态网络,实现绿色生态的空间组织方式。整个绿洲通过景观小品、亲水平台、植物搭配等要素创造丰富的亲水式生态空间。

    2)海贝博物馆。作为海洋文化重要承载平台,突出海洋贝壳主题,建设集海洋类生物研究展示、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博物馆。并以奉贤远古贝币的挖掘考证为契机,通过对货币等历史博物的陈列展览,向人们展示中国千年来悠久灿烂的钱币文化发展史。

3)观光码头。设置与公共活动紧密衔接的观光码头,通过金汇港等内部水系连接黄浦江与杭州湾,以游船、游艇等主要形式创造独特的水滨体验,使人们能真正感受到不一样的高品质亲水生活氛围。

2、核心镇区

    以海兴路为分界线,北部老镇区以局部功能改造为主,实施针灸式城市有机微更新,打造小尺度闲适生活圈南部新建区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主,重点突出健身休闲功能,打造开放式动感生活圈

    1)北部老镇区注重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实现城市有机更新。近期安排三个有机更新点: 

第一,海湾市民中心。位于海光路、星中路的四层封闭老旧厂房整体改造公共景观为核心,开设为老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社团服务中心及镇历史文化展示馆,打造公众开放、有亲和力的公共服务空间。

 第二,火车头绿地广场。海农公路西侧带状闲置空地进行整体建设,对保留于此的火车车头、车厢进行局部改造,开设休闲咖啡馆、公益图书馆、志愿者超市等公共设施,同时修建樱花步道、月台广场等,打造海湾镇老城区核心地标景观

    第三,T型创意商业街。依托海滨路现有商业基础,结合沿路违章拆除及海农公路拓宽工程,传承保留原有商脉,同时注入全新元素,打造T字形现代化创意商业街。

2)南部新建区重点打造赛事配套辅助及市民文体体验功能。

¤两大生态公园。中心湖城市公园环湖布置水上图书馆、滨水绿地、星级酒店等设施,形成城、绿、水交映融合的公园式服务中心。星火体育公园(占地约10公顷)布置运动场地、休闲步道、游憩草坪及体育小景,打造公园式户外体育运动场地(年内建成)。

中央休闲带。U形的中央休闲带连接中心湖公园和星火公园,并承担新老镇区衔接的重要任务。通过沿街、沿湖、沿林的餐饮、娱乐、购物等合理布点,在功能、空间、风貌等方面延续和提升海农公路的街道魅力。

    ǎ水岸宜居社区。新镇区北部区域地块较小,水系丰富、路网畅通,各项设施齐备,延续老镇区北欧风格,营造滨水栖居的诗意社区。

    文体中心。不断完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逐步构建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形成辐射海湾城镇圈的活力极点。

3、绿韵长堤(观光海岸)

设想选取海湾森林公园南部的5公里滨海岸线,以原貌保护、生态修复为基础进行适度打造。设想开辟森林公园南门景区,沿一线海堤建设林地湿地,使海湾森林公园有林有海、名副其实。设想分段设置植物观赏涵养区、科普教育展示区、运动健身休闲区和黄金滨海体验区,实现海景无垠畅观、海路无敌畅游、海岸无限畅想,打造上海第一段亲海近海、休闲游憩的自然活力海岸。

    1)四类片区

    ¤植物观赏涵养区: 保护涵养水源地,种植多样植物,通过植物观赏让人获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舒适体验。

    科普教育展示区:打造湖生湿地,通过海绵科普园建设以及水净化展示,加强滨海岸线的科普教育功能。

    ǎ运动健身休闲区结合滨海岸线,设置篮球、酷跑、滑板等各类小型运动场地,吸引热爱运动的人群集聚,展现活力海湾。

    黄金滨海体验区:围海建堤引入内海,并通过沿岸滨海步道为游人提供多种海洋景观视觉体验。

    2)五彩驳岸

充分利用海堤外现有生态景观,以抛石、草滩、芦苇荡、海沙、湾地等特色风貌,结合地形与行洪安全测试,采取不同堤外步行通道的建设形式,分段打造展示最别致的海滩景观。

    3)三条动线

以生态保护为原则,在可达性与观赏性的基础上,有机组织与串连海岸景观资源,沿岸设置自驾车行道、海堤骑行道和滨海跑步道,并在路径上串连系列亲水平台和景观空间,实现人在景中、可触摸体会;人在景外、可观赏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