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盘活 | 奉贤江海村:宅基改革“筑巢引凤”,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注入“源源活水”,绘出乡村美丽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3-12-07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处于奉贤新城绿环核心位置,南亭公路、沪杭公路、南庄路、G1501高速贯穿全村。过去,交通便捷,靠近城镇的江海村聚集了大量流动人口,也带来了群租、违建、小作坊、夜排档等问题,环境脏乱差不说,安全隐患也不小。而村里的农民宅基房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房龄都超过40年。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日益严重,农民过于依赖单一租金收益的现象愈发凸显,造成宅基低端低效利用,出现了村民“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局面。
近年来,江海村结合奉贤“三块地”改革、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在宅基地高效利用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发展总部经济等方式,积极稳妥推动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筑巢引凤”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增收
2018年,南桥镇率先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统筹运营等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上海良渚江海乡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产业和环境融合发展的良渚江海生态商务区。江海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顾春锋彼时上任不久,他回忆道:“当时我就想,我们村区位优势显著,环境却脏乱差,村民的房子租出去租金也低,这可不行。要利用这个机会让宅基发挥更大的价值。”
借此契机,江海村自2019年起积极试点“三块地”改革,抓住南庄路沿线的核心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充分征询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村委会考虑实际情况,满足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对农户宅基房屋及周边道路、河道、小三园等进行房屋修缮和风貌提升,吸引企业前来洽谈并签订意向协议。
2020年,在沪杭公路南庄路口,江海村总部经济项目“江海蜂巢”以崭新的面貌面向世人。这里原先是江海6组区域,经过翻建整修,不仅变得宽敞开阔、干净整洁,而且基础设施齐全,既有乡村风貌,又不失城市的便利,成为一处优质企业聚集地和孵化器。
通过乡村资源和城市业态深度融合,“江海蜂巢”促进总部集群、规模成片,营造出现代化公共环境和品质,为乡村空间注入新业态,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上海翼枭航空科技公司便是村里第一批落户的科技企业之一。“房子带一个花园,累了可以坐在里面喝喝茶,看看天,呼吸新鲜空气。”公司总经理钱雷是奉贤本地人,在外工作多年,选择了江海村作为他创业的落脚点,他对于这里的办公环境非常满意。
对于农民来说,流转建成后的宅基地,可以进入租赁市场,打造总部经济或租赁给村集体作为配套商业设施;对于村集体来说,由村集体统一运营的空间,收益由村民、村集体共享,实现双赢。
从最早南庄路南侧的6户人家,扩大到了南北两侧的15户,再到现在50多家企业注册落户,以“江海蜂巢”为代表的江海村总部经济融合发展之路取得实质性成效,杭州丁香园公司、佰莱美生物科技公司、上海实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税抵租或者租税联动,招商引税的方式纷纷入驻。截至目前,江海蜂巢15套总部办公楼已经全部满租,全年租金收入约201万元,支付村民租金全年合计110万元,税收预计2000万元。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年增长10%,村民收入实现“四金联动”,即股金、租金、薪金、生产队分配金。“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流转宅基的积极性也更高,今后村里的工作推进就更顺利了。”顾春锋说。
文化、艺术赋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范式
通过总部经济的“引进来”,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人居环境改善了,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了“源源活水”,新老村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在这基础上,江海村通过文化、艺术赋能村庄肌理,引领风尚,丰富提升乡村品质与内涵,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村庄在新时代散发出别样魅力。
在南庄路与江海中心路口北侧,一座绘制着各色文物的白墙黛瓦小院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原先是江海村仓库,2021年,江海村对其改造升级,昔日闲置仓库摇身一变,成为江海村传承、弘扬良渚文化打造的古文化遗址展示馆,展示多彩江海的现代发展和灿烂悠久的良渚文化。
摩登田野文化艺术节,引入高校师生创作者资源,依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师生的作品展,让艺术作品生长在土地上,构建乡村设计学术品牌,实现美育浸润。
村里另一处闲置土地上,原先存在不少违章建筑,违章建筑拆除后,被改造成为花园式生态有机农场良渚园。良渚园以稻田、桃林、小船流水为特色,通过民俗文化展示、农耕文化互动体验等方式,为江海村注入更多“乡愁”元素。
渔塘港以西、南庄路两旁的百亩彩色油菜花田采用“彩稻——彩色油菜花”轮耕种植模式,春天黄色、白色、粉色、橘色、紫色的各色油菜花五彩斑斓,竞相盛开;秋收时,绿色、黄色、白色、紫色四色水稻纵横相间,稻浪翻滚,构成一幅风光旖旎的田园画卷……
不仅如此,江海村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行智慧停车管理、外来人员门牌号码等管理制度,完成村域范围内950户宅基地基础数据调查和录入,搭建一套数字化管理系统。翼枭公司的无人机更是被运用在治安巡逻、河道治理、农业生产等多个应用场景中,以数字建模、“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克服以往乡村治理中只能靠监控探头和巡逻人员的局限性,让江海村的村庄治理变得更智能、精细、规范,治理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未来,江海将继续开拓创新,探索更多形式的宅基地改革措施,让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村民共享,为实现农民收入结构优化,收入可持续增长创造不竭动力,让农村的吸引力更强,发展更有活力,更有后劲,打造出真正令人向往的乡村。
作者:陈祈、于洋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