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委书记袁泉:全力打造南上海重要增长极
发布时间:2025-09-26全力打造南上海重要增长极
袁 泉
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就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为上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明确了方向、路径。奉贤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紧扣区域发展实际,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打造“南上海重要增长极”的生动实践,努力在服务全市大局中展现奉贤担当、贡献奉贤力量。
坚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锚定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系统推进基础理论、底层技术、颠覆项目、跨界融合和转移转化全链条等“五个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南上海科创中心。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孵化器和中试放大平台,营造功能齐备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给予非共识项目更大的成长空间,加大力度支持原创、首创技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集中精力抓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更大范围实施“揭榜挂帅”制度。
建设南上海人才高地。强化人才供需精准匹配,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国际化产业人才集聚区。集成场地、技术、金融等全要素服务,建设创业“保租区”,切实降低创业成本。积极扩大人才“朋友圈”,支持企业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灵活方式柔性引进顶尖人才。
构建校企创新共同体。加强校地对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升产教融合先行启动区空间集聚功能,构建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实施海湾大学集聚区优化提升专项行动,系统推进交通改善、功能提升、研发转化和产业导入,促进产学研生活一体化发展。
着力培育优化产业生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核心支撑。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打造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美丽大健康、绿色新能源、通用新材料、数智新装备四大特色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系统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围绕合成生物、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方向,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坚持“一园区一特色”,重塑园区发展逻辑,深化“龙头企业+产业生态”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产业生态培育和特色园区打造。
推动现代服务业积厚成势。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两业融合”,以更大力度统筹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开放各类应用场景,加快集聚一批功能性平台和高能级主体。盘活空置楼宇资源,探索多功能混合业态,“一楼一方案”打造特色楼宇。加力用足提振消费政策,促进生活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充分释放大宗消费潜力。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完善四大特色产业“大小专班”推进机制,提高产业扶持资金总量,实行资金直达,加快兑付速度。落实海关总署支持上海“东方美谷”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一条措施,强化综合保税区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快构建世界级化妆品产业链枢纽。
全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试验场和应用场景。坚持建设新城不忘乡村、建设新城不忘老城,促进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高效流动、优化配置,形成“一盘棋”合力。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强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深层次全面对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敢闯敢试、先行先试中打开发展新天地。实施交通强区战略,推进15号线南延伸、南枫线等TOD建设,深化南上海综合交通枢纽前期研究,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打造面向杭州湾、辐射长三角的综合服务门户。
提升奉贤新城集中度、首位度。加快上海中学国际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奉贤院区、南上海体育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建设,打造南上海品质教育高地、全国妇儿医学高地、国际户外运动之城。用好科幻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引入更多首发首秀首展,用一流的功能吸引人、优质的服务留住人。
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打响上海农业科创谷品牌,建设农业科创研发中心,以科技赋能农业高水平发展。学习“千万工程”宝贵经验,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连片成面打造更多“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推动“商旅文体展农”融合,让农民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为奉贤区委书记)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5期“学习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栏目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