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另一面:中国最早的贸易地图
发布时间:2025-09-282025年9月23日,第七次货币起源纪念日暨“贤文化”主题展在上海大船酒店举办。奉贤区作协、典龙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货币起源、《山海经》新解与茶道文化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典龙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施云江认为,《山海经》并非传统认知中的 “志怪奇书”,而是 “贸易实录”。《五藏山经》记载的447座“山”实为贸易山寨,26条路线是九州贸易网络,与《大禹谟》《禹贡》共同印证大禹“政商分治”国策——以《禹贡・五服》管理纳贡,典龙率队以沙冈海贝为货币,构建“上海沙冈—绍兴—三星堆”贸易链,三星堆“贝藏”是当时金融中心的实证。经考证发现,奉贤方言含20个元音,沿欧亚大陆贸易路线递减至北欧17个,印证大禹时代贸易推动族群融合与文化传播。
原上海市社会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原奉贤县委书记施南昌表示,施云江团队对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意义深远,其成果有望填补远古文化研究空白,让人们看到更多观点,重视聚焦我国早期文明的多样性、统一性与连续性。施云江团队为求证文明脉络,足迹遍及全球多地,即将再赴山东、陕西考察,其研究方法兼具实证与逻辑推理的统一。
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用“无比敬畏、见贤思齐”概括感受。他敬佩施云江10年取得丰硕成果,也对其将中华文明历史推至1.2万—2.3万年前的研究心存敬畏,认为学界虽有争论,但应支持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探索;同时指出,中华文明显著特征是 “贤”,施云江正是奉贤土地上的贤人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原副社长、总编辑陈军回忆,施云江14年来博览群书、走访全球博物馆与考古遗址,常为学术问题激烈争论,其跨界研究成果在众多作者中实属罕见。奉贤区作协主席高明昌则认为施云江研究选材、思路、风格与成果独具一格。
本次活动还展出典龙研究院“貣业《山海经》补订”成果,通过175种版本比对与多重证据法,还原4100年前《五藏山经》皮画本的贸易记录。施云江表示,此研究为“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溯源,揭示华夏文明“开放、互通”的贸易基因,助力文化自信。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