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小成即满”的思想藩篱?

发布时间:2025-03-18

编者按: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当前,奉贤正抢抓新片区主阵地、新城建设发令地、乡村振兴主战场、先进制造业承载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宏伟蓝图已然绘就,奉贤大有可为。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奉贤篇章,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勇挑大梁、开拓新局。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开启未来。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思想狭隘、作风拖沓、能力滞后、创新匮乏等问题。如何破解“小成即满”的思想藩篱?如何破除“和尚撞钟”式的消极作风?如何突破坐井观天的认知茧房?如何避免新瓶旧酒的路径依赖?如何破解新城难大的“城”长烦恼?如何保持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即日起我们将推出“振奋精神、向新图强”系列评论文章,通过“六问”奉贤党员干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发问、自我对照、自我革新,由此焕发良好的精神,积聚振奋的雄心,凝练想干事的心劲,培养能干事的闯劲,锤炼干成事的钻劲,让思想和奋斗的火炬照亮我们未来的前行道路。

2007年8月29日,时任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调研奉贤,对奉贤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一定要实干,一定要艰苦创业”的殷殷嘱托。

奉贤有今天,靠的是不怕艰苦的奋斗意志,靠的是敢想敢为的创业精神。回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奉贤数万干群肩挑手扛,开挖浦南运河、金汇港、泰青港等骨干河道,重塑通江达海的地理格局,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星期日工程师”顶着压力率先从奉贤走出,影响全国;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洪庙农民城开创农民集资建城先河,“万家富工程”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特别是1995年奉浦大桥建设堪称壮举,首创“国家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群众捐一点”的筹资模式,建成黄浦江上上海首座区县自主建设的大桥,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魄力打破发展瓶颈。

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更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期待更高。但我们部分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困境。有的同志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有一点微薄成绩就不再拼搏;有的同志满足于“交差过关”,项目推进“踩点交卷”,民生工作“应付了事”;更有一些同志面对土地资源约束、招商服务模式转变等深层次考验畏缩不前,拿不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办法,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迷失方向。

对照发展目标,奉贤当前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改革举措不实、担当作为不够、人才层级不高、城市功能配套滞后等隐忧。今天的竞争态势可谓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段时间,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所掀起的技术、产业变革震动全国。相比之下,我们一些同志,仍陶醉于数据报表的小幅攀升、个别领域的简单突破,凡事满足于“过得去”。一旦平庸成为习惯,终将错失战略机遇。我们不能任由其发生,必须坚决打破“小成即满”的思想藩篱,重振创业气概,大兴实干之风。

要在更高起点解放思想。我们要以“归零再出发”的胸襟看待产业发展,不能囿于既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在低能级领域徘徊,必须放眼产业的最前沿领域、创新的最核心环节,聚焦细分赛道,打破思维定式,摆脱观念束缚,系统推进全过程“五个创新”。特别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服务思路,高度重视非共识项目、颠覆性技术,构建最适宜科创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强磁场”,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六小龙”。 要以更高站位谋篇布局。奉贤是远郊,但远郊绝不等于发展格局小、行动慢。我们要“跳出奉贤看奉贤”,始终立足“四个放在”,在国家战略大局、上海发展大局中把握“南大门”的战略使命,谋划南上海的产业定位和赛道,确立区域的发展思路和举措。要有更具现代感、更具前瞻性的发展规划理念,以“三十年后看新城也不落后”为目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绝不让奉贤发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停滞不前、留下遗憾。 要用更大力度集聚人才。当前,推进南上海人才高地建设刚刚迈出第一步,我们需要发现人才的慧眼,需要促成人尽其才的机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善于和人才打交道、真心和人才交朋友,特别是更自觉地打开视野,不局限于身边的人、熟悉的人,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接触人才、吸引人才,用真诚的态度、专业的风范、贴心的服务赢得认同,真正做到与企业家对话、与科学家交流、与创业者互动。

浦江潮涌不息,贤城蝶变正劲。奉贤精神的核心始终是“超越自我”。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的奋进姿态,变“小成即满”为“永不止步”,让创新的因子氤氲,让奋斗的微光燎原,让思想的火花绽放。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