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秸秆有妙用,“稻-菇”生态循环模式受青睐

发布时间:2024-04-01

  春天不仅有耕种的忙碌,也有丰收的喜悦。在奉贤区金汇镇的合作社里,一朵朵大球盖菇从田间“抬”起了小脑袋,迎来了采收期,农户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这个草堆比较高一点地方就说明有蘑菇凸出来,可以轻轻地把草扒开来,然后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从根部挖,如果就去摘头部的话,它就容易断掉。”走近合作社旁的田地里,远远就看到遍地干燥的秸秆下隐隐拱起一个个小包,沿着田垄,低头只见一簇簇肥美的蘑菇长势喜人,圆润的小“脑袋”密密麻麻紧挨着。工作人员轻轻用手扒开一看,朵朵大球盖菇纷纷探出头来,洁白的菌柄上顶着肥大厚实的菌盖,东一朵、西一簇,十分惹人喜爱。

  “我们一般是九月份开始早稻收割,然后因为现在秸秆不能大田烧,所以我们就想到了秸秆利用。”上海玖童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敏介绍,大球盖菇的出菇一般是在12度到20度之间。事实上,相较于过去秸秆只能被烧掉的命运,现在变成大球盖菇的养料后无异是两者的双向奔赴。在每年水稻收割之后村民们就会把秸秆捆绑铺放在田地上,再将菌包以每隔30至50厘米的距离藏进秸秆中,只需要时不时浇水,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第二年的一月到五月之间就能收到一朵朵大球盖菇,秸秆下的菌丝会根据气候变化不停地生长菌菇,根据气候变化大约能采收3到4次。“一般一颗一采收,一颗大约在60克左右。”而对于长得过大的蘑菇,合作社也就不采收上来,而是在翻地的时候翻进去,作为增加还田的土壤。

  “这个就是菌丝。”工作人员指着秸秆里一根根白色线条告诉记者,把菌丝盖在土壤里,用稻草覆盖住,后期下雨淋湿了以后还会长。大球盖菇将稻秸秆等废弃物原地变废为宝,为解决稻秸秆随意丢弃或焚烧影响环境的难题提供新思路,同时还能改善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实现了“稻-菇”生态循环模式。“因为我们是露天种植的,也不打农药,不施肥。基本上收割了以后,拿回家洗一洗就可以烧了吃,味道很鲜,都不用放味精。”唐敏说道。

  据了解,大球盖菇是一种能“吃秸秆”的食用菌,俗称“赤松茸”,菇肉鲜美、盖厚柄粗,深受市场欢迎。作为一种草腐菌,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为主料,不需要任何辅料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