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8日
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区域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深入调研,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予以公布,向社会各界征求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7年9月1日至10月20日。
反馈意见请发电子邮箱:fxqjyj@163.com
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中小学、中职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精神,推进实施《奉贤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和《奉贤区创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9月—2018年8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区域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目标任务
树立立德树人、整体育人的理念,坚持一体化、课程化、活动化、“贤文化”工作原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学生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培养,理顺中小幼纵向衔接、各类课程横向贯通、校内外合力育人的工作路径,实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培养具有传统底蕴、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奉贤学子,建设有效融合区域文化、中小幼一体化的“贤文化”德育体系。
二、工作原则
(一)一体化
旨在规划目标明确、主线清晰、创新实践、富有成效的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纵向层面,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层面,融通德育课程、学科德育、体卫艺科、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专项教育等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促进校内外合力育人。
(二)课程化
旨在开发形成有利于实现德育一体化的区本特色课程系列。改变以往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将德育活动全方位纳入德育课程。整合中小学专题教育课程资源,科学安排、全面梳理、课程落地,发挥课程育人的主导功能。
(三)活动化
旨在构建“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的实践育人新模式。通过开展生活性、社会性、群体性的实践活动,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使德育实践活动更富有感染力、吸引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四)“贤文化”
旨在挖掘“贤文化”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载体。全面落实《i奉贤·贤文化》区本德育课程,注重推进“贤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有机融合,凸显“贤文化”特色下的“一校一品”。
三、“贤文化”德育重点项目
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常态化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努力形成学生丰富个性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区域“贤文化”教育特色,推进和打造“贤文化”德育重点项目如下:
(一)“贤文化”课程
全面落实《i奉贤·贤文化》区本德育课程,根据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科学合理地使用好读本,纳入各学段规定年级的课程计划(幼儿园中大班、小学三年级、初中六年级、高中一年级)。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知贤、敬贤、学贤、践贤”等系列“贤文化”学习实践活动,理解“贤”品质,把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贤
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家庭教育指导相结合,提炼“一校一品”特色。
(二)名家进校园
着力于区、校两级推动开展的“名家进校园,文化润心灵”系列讲座,通过聆听各领域的大师、专家、学者的报告演讲,让学生走近名家,学习经典、启迪智慧,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开拓学习视野、激发创新意识、陶冶生活情操,培养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三)重走“红色之路”
开展“奉贤区中小学生重走‘红色之路’社会实践考察”(小学“南京记忆”、初中“井冈山寻迹”、高中“遵义、延安浸润”、高三“南湖成人礼”),创新中小学纵向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安全有效的组织保障工作机制,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提升学生对党、国家和中华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增强学生建设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开启“世界之窗”
开展中小学生开启“世界之窗”活动,鼓励师生做中华文化交流的使者,传播“贤文化”,在教育、艺术、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和世界各国师生进行交流互访,丰富师生的研学课程,促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培育全球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和交往能力,提升区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七彩成长”学生活动节
搭建学生成长的活动平台,围绕道德实践、少先队活动、健康促进、艺术人文、科技创新等活动,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系列自主体验活动,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果,营造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七彩成长”人文校园,培养热爱运动、阳光生活、崇尚健康的学生,最终“激活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活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活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活力”。
(六)“世贤学子”项目
搭建彰显和激励奉贤学子的舞台,为激发全区十万学子的向善之心、向上之心、创造之心,每年定期编发《奉贤教育》之《世贤学子》专刊,汇集过去一学年来全区学子七彩成长的优秀个人或团队风采,同时隆重授予全区应届高中(中职)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世贤学子”的崇高荣誉,以此激励每一位贤城学子勇于进取、追求卓越。
(七)行为规范示范校项目
切实开展行为规范示范校星级创建,是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重要抓手。学校要以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为契机,聚焦疑难杂症、解决德育问题、改善育人氛围,要以行为规范为切入点,教育和引导全体师生,推动德育工作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八)温馨班集体建设
创设温馨有力的班集体氛围,制定温馨班集体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将“温馨教室”创建、“温馨管理”与“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等班集体建设的元素纳入温馨班集体建设评价指标,以创建温馨班集体为抓手,各学校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也使班级成为落实德育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的最基本平台。
(九)家庭教育指导项目
促进家长学校信息化建设,发挥好新形势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功能,培养一批市、区级家庭教育示范校,同时拓展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作用,运用国内首个家庭教育慕课平台,指导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微信公众号“贤城父母”的影响力。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巡讲活动,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志愿者讲师队伍,整合社会有利资源,促进校内外教育机构的有机对接,合力打造“校内外育人共同体”。
(十)心理健康教育项目
助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积极争创市示范中心,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提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和师资配备、培养。推广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加大公益宣讲、家长心理沙龙等的辐射效应。同时拟订《奉贤区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参考纲要》,分学段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职业规划为重点的一体化职业体验课程,明确奉贤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全局部署和行动纲领。
(十一)学生德育素质评价项目
创新开展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基于教育综改背景下学生素质评价的新要求,关注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着力培育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德育素养,使之成为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区、校两级保障机制,在选拔、招生、评优、表彰等过程中,科学规范地把学生的德育素养作为评价的首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人才梯队、师资培养等方面对教师育德能力加大倾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校创新,彰显时代要求,突显区域特色。
(二)注重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保障机制和相关制度的改革,形成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各部门“政事协同”联动机制,突出区、校协同,确保德育课程各学段各学科联动,各条线配合,形成全面推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协作机制。
(三)落实政策保障。要保障德育课程改革实践在经费投入、硬件建设、人才配置方面落实到位,及时满足改革的需要。尤其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和实践项目经费使用方面制定有利于增强实践探索的动力、促进实践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大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多元传播媒介,宣传现代德育理念,为深入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定期举办“德育创新论坛”,深入研究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方法,引领带动区域内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强化跟踪评估。加强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教育评价,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标志性成果、组织管理情况、社会影响及成效等,将学校实施推进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
2017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