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当臻于至善 发布时间:2023-04-16
走近叶圣陶纪念馆
2023年,我从教已是三十载。三十年来,我经历了国家一期、二期的教育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实践、探索并收获着。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给新课程方案绘制了育人蓝图·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思维,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思维。
2023年,正值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五一口号”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的完整方略,像春雨,像惊雷,为在苦难中探索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憧憬和力量。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民进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民进组织的一个晚辈,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肩上重任。带着思忆,带着怀念,带着敬仰,春花烂漫时节,我远道专访甪直古镇,走进了叶圣陶纪念馆。
思悟叶圣陶教育理念
叶圣陶纪念馆内,印入眼帘的是叶老为第一个教师节题字“乐育英才”,印象深刻的是新年题词“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教无类,是为师者的责任;乐于奉献,是为师者的职业道德。叶老是乐育英才的典范。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点,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果是知识结果,只需“百度”搜索便晓。教学的师生评价也不只是纸笔试卷成绩,如果只是那些分数,借助“ChatGPT”软件即可获得。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一种打开、一种得道。
1917年,中国正处在新旧社会的转型阶段,叶圣陶和许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也在思考着中国的出路。他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甪直五高的“生生农场”就是叶老当年创办的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取名“生生农场”,寓意先生和学生“生生不息”,特别重视学校与社会的沟通,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既培养了劳动观念,又沟通了先生与学生的感情。
这种以活动项目为载体,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作用,正可谓“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一期、二期课改时期,涌现了许多教育名家,“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之外,还有华应龙、吴正宪、于漪、钱梦龙、朱永新等当代名师、教育大家。他们以人为本,各自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直接影响并裨益着当下的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
当代诸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与“专业能量”,推动着教育教学改革。其中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影响力。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包括港澳地区)建立了一批实验区或大批实验校,实验领域涉及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生本教育被中央教科院田慧生院长评价为“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
生本教育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我。2018年,我被聘为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工作室主持人时,捧着红扑扑的聘书时,我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同时也信心满满。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教育这一大环境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其方向的抉择、行动的弧度、价值的取向等,无不是自身前导而引他者从游尾随观摩而濡染的关键。
名师工作室的存现,该有顶层设计,并启航致远。工作室的成员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室成员都来源于教育教学一线,我们任教的一千多名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和非沪籍在奉务工家庭,学生的知识、学力层次不一,基于学生生命生长的学生观,基于生命自觉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师观,基于整合融通的学校教育观,基于打好底色、底蕴、底线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课程观,在“尚文达理,至善同行”办学理念下,根据工作室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初中物理尚文达理生本课堂”的教学主张和核心内涵:以生为本、科学人文、生态课堂。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施策略是“个人先学、同伴助学、教师导学”,教学策略是“低起点,走小步,分层次”。
工作室创办五年来,用“真”的实验来“以物讲理”。我和我的小组成员们探索着实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让“实”的制作来“见物思理”,以生为本,“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建设生动课堂,使学生愿学,同时加强对于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的作业设计。“同伴助学、教师导学”,建设高效课堂,使学生会学。引领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以期多角度地获得认识感悟,建立学科知识层次结构,形成物理观念,完整经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听课、评课,工作室主持人和学员们的足迹遍布全区20多所学校,并从区内走向区外。工作室还建立了“聚贤修德格致悟理”微信公众号,推送工作室活动纪实,开辟教育教学随笔、实践研学专栏。
我与工作室成员都是普通的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像名家一样的“教育智慧”与“专业能量”,但也可以立足岗位,发挥自己的一分光与热。
沙漏是我在执教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时《打开物理学的大门-时间的测量》的教具,它也是我办公桌上的一个用品,细心观察沙漏中沙堆形成的过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上面的细沙往下漏,下面的沙堆在不断升高。可是,当它达到临界状态时,哪怕再增加一粒沙子,整个沙堆就会崩溃。然后,沙堆又开始重新堆积,继续向上升高,并且又冲向了一个新的、比原来更高的高度。
我想,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就像崩溃的沙堆一样,有困难、磨难、挫折甚至失败,沙堆尚能在崩溃的基础上越堆越高,更何况我们!
作为一个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的承续人,新时代的为师者,我敬仰民进先辈和教育大家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创举,我也关注当代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与方向。我知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珠穆朗玛峰,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当臻于至善。
(王春燕,奉贤区尚同中学物理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名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民进会员,区人大代表。出版个人专著《草根式研究智慧型发展》、《生活现象物理观》,主编《初中物理中考热点题型解读与分类训练》等。教育格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