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创建班级特色文化 助力新成长班集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3-08-27

班级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班集体的特色往往引领着学生群体的特色发展。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那么,在班级这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小社会”中,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有机融合,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价值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六年级班集体建设伊始,在区新成长教育理念的引领和学校的支持下,我班创建班级特色文化,打造新成长班集体。

作为一个“38+1”六年级的班集体,从组建、融合到携手前行的过程中,始终以我班独有的班级文化作为核心,我们将心凝一起,力聚一处,将班集体的优势持续发扬,将不足一一改正,最终成功荣获2022年度奉贤区“优秀新成长班集体”称号。

一个好的中队名字——“山海中队”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领头羊可以在创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好的“开头”来吸引班集体,调动学生在后续创建班级文化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起初,我在开学第一次的班会课上,向全体同学宣布班级的中队名——山海中队,并细致讲解了中队名的寓意:古语里的“山”有高大、伟岸的意思,可以代表男生;“海”有广阔、包容的意思,可以代表女生。而“山”又可代表艰难险阻;“海”又代表理想成功;两者共存、相辅相成。这就像一个班集体的构成那般,需要男生女生一起合力将属于大家的班集体越变越好,在这样的过程中“艰难险阻”和“理想成功”也从不缺席。

新成长教育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的学生观。因此,为了激发班级每位同学对于班集体的“小主人”意识,为了激发班级中每位学生对自我成长发展的思考,在取得全班统一的意见之后,班级其他文化的建设决定延后半个月制定,目的是为了可以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和个人行规等方面入手制定出更贴合我班特性的“山海文化”。

最后,在经过班级同学的建言献策、筛选和凝练之后,我班独有的一系列“山海文化”诞生,将“奔赴热爱,心怀感恩”作为班训、“心有山海,静而无边”作为班风,并以“感恩”作为整体班级文化理念贯穿始终。正因为“山海文化”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班级自主管理和集体个人行规等方面,它塑造了学生在校的态度和价值,所以我班山海中队在创建班级文化之后迅速“归一”。

一个好的文化理念——“常怀感恩”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结合我班的班级文化,我们开展日常班级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将班级文化理念“常怀感恩”加以践行,包括日常值日工作、雏鹰争章评比、主题班会、班干部竞选、学习小组互助学习、校各类活动节等。

感恩之心,凝心聚力

我班班规的第一条就是“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尊重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在班集体日常的主题文化活动中,大家都非常注重这一点,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将“常怀感恩”这个理念去实践,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包括家长都认为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为班级优秀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心怀感恩”最好的体现,就是整体携手前行最牢固的基础。

我利用周一晨会课对一周学校重点事宜进行预告、规划,再利用周五班会课对一周大小事宜进行反馈与总结,让学生从思想层面上感到在校一周的学习生活“有始有终”。一周内若班级有得到表扬之处,我会向全班同学表示感谢,并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若有被批评指正之处,我会提醒全班同学在校学习时要时刻将班级置于第一位,避免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到班级整体风貌。渐渐地,班级的整体面貌愈发朝气、充满自信与力量。

除此之外,还会借助定期的班级日常主题文化活动去发挥班干部团队优势,凝聚班级强大合力。我班的班长遇事冷静、善于思考,副班长责任心强、踏实认真;我班的班干部团队由班长作为“团队队长”,副班长作为“团队助手”,其他班干部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特色职务等各司其职。

每周一次的“班干部例会”由班长选定时间、地点并主持会议,副班长负责会议记录。除了班干部之外,还会邀请值日小组长参与,而我都会以旁听者的身份聆听班干部对班级问题的反馈和解决办法,适时点评和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的主导作用。每一次的班干部竞选活动,全班同学全程积极且严肃参与,从事前的宣传、正式的竞选再到投票纸的设计都是班干部自主分工准备,这样的“仪式感”会让台上的同学感受到尊重,台下的同学感受到责任。每一次的日常值日生工作、值周班反馈以及每月一次的雏鹰争章评比都在班干部的组织和班主任的指导下事无巨细地完成,这些活动长期以往形成固定模式之后,全班同学都分工明确,各方面能力均有所提升。

班集体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发挥自我特色和优势的同时,能够时刻将班级文化理念置于心中,不仅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还有效地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感恩之情,携手并进

半学期下来,我班同学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将他们对班集体的感恩之情通过自我努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以表现,携手使我们山海中队在各方面都稳步前行。

学习时,班级能够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由课代表和学习小组长牵头制定学习小组名称、口号、阶段目标,班中优等生也起到表率作用,充分调动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积极进取,各展所长,各取所需,让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学期下来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校内各类活动节时,班级同学会积极参与报名,在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展现才能,并取得一定的荣誉奖项。即使线上学习期间,班级同学出镜表演时穿好自己的演出服、佩戴好红领巾和班级名牌,代表班级的每一次“出战”都能认真对待,满载而归。

校外小队活动时,都能在各队队长的有序组织下、家长的支持下圆满完成。活动前小队长会将活动方案向班主任进行报备,班主任转发至家长群告知家长,活动结束后学生会在家长群内进行安全报备。各小队队员能够听从指挥,顺利完成每次活动,并在活动后认真记录感想,收获颇丰。

在大家的努力下,山海中队多次在行为规范、学习成绩、课程活动等方面获得学校表扬和相关荣誉,这些良好成效充实了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也是同学们感恩班集体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现,日后我们也将继续携手一起前行至更远的未来。

一个好的协作关系——家校共育

新成长班级的建设中,家校协作共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家长的反馈是班集体的一面折射镜,折射出班级建设、家校共育中的优缺点。我班在创建班级文化、践行班级文化理念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校微信群中良好的交流氛围、家长后援团明确的职位分工、私信时的坦诚相对、“义卖”和“一日校长”等活动时的积极报名、线上教学时期自发配合班主任每日完成防疫期间数据工作统计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家校双向“感恩理念”的基础上,家校共育工作才可以愈发进步。

而现在全员导师制也拉近了师生、家校之间的距离。班中的导师们基本都是任课本班的各学科教师,在班级文化理念的感染下,在他们对班级文化了解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实时的问题、情况,做到与班主任、学生和家长的及时反馈与沟通。我班导师与导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积极正面的能量,帮助学生身心上全面健康发展,得到了家长一致认可和好评。家校双向奔赴共育的过程中,无需过多修饰,无需过多“壮举”,只要理念一致、目标一致,便有令人惊喜的结果。

一个班集体由最初的“散”,到后续的“聚”,再到最后的“行”,山海中队一直以“山海文化”为主,“感恩理念”为辅,作为助力“新成长”班集体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新时代的成长教育理念下,要将自身建设管理班级的经验提炼转化为一种教育智慧,不仅要将班集体打造好,也还要思考如何将针对性教育充分实施,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多元差异性,激发班集体中每位学生的潜能,获得一定的成长价值。

 

(周凡,奉贤区尚同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曾获奉贤区行政嘉奖、金汇镇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教育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