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杰:缘份 发布时间:2023-09-09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在我生命中遇到并交往的那些人都是缘份。有时,我甚至不得不承认缘份真的很奇妙。
2023年8月15日,区教育局发布了奉贤区第四批到云南大理州支教的报名通知,最终前往云南支教的教师有五名,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当局人事科把支教工作微信群建立起来,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姚晓春,区教育学院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分管区中小学校图书馆工作。我作为区中小学图书馆中心组成员,多次跟着姚主任去各校检查图书馆建设情况并进行图书馆等级评估,向姚主任学到了许多图书管理经验。姚主任年长我7岁,此次支教前,可能由于年龄原因,他刚从教育学院信息中心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是以研训员的身份前往云南大理漾濞县第一初级中学支教。与曾经在图书馆方面共事多年的姚主任在同一批支教组中不期而遇,让我感叹缘份真的好奇妙。
过了些日子,8月28日,教育局组织召开支教工作恳谈会。在等待会议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坐在我右侧座位的沈健老师突然说:“黄老师,听说你以前在云南红河支教过?”不等我回答,他紧接着说:“我也在红河支教过。”真没想到,沈健老师和我一样,这次也是第二次去云南支教。不过,我第一次支教去的是红河州石屏县,沈健老师第一次支教时去的是红河州红河县,红河县与石屏县算是紧密相邻的兄弟县。在同一批支教老师中,能有两个第二次支教的老师,这确实是很奇妙的缘份。沈健老师是景秀高级中学的老师,此次支教去的是云南大理云龙县云龙一中,而我在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支教。其实,在历史上,永平县和云龙县原本就是一个县,县域面积达到4900平方千米左右,后来才被划分为两个县,由此也成为了两个紧密相邻的兄弟县。这样看来,我和沈健老师之间的缘份当真妙不可言。
在我被确定为2023学年赴滇支教人员后不久,我的新手机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的声音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细问姓名,电话那头一字一顿传来了三个字:张-思-群。张思群是我比较熟悉的,我和他都是奉浦街道第七居委会的居民,都是热心公益的社区积极分子。张老师任职于奉贤中等专业学校,写得一手好书法,每年除夕前,居委总是邀请他给社区居民书写春联。两年前我已经搬家,和张老师没有了联系,所以我奇怪于张老师怎么会有我的新手机号码。张老师说:“我看到今年云南支教老师名单中有你的名字,说你去永平县支教,所以我想跟你聊一下。我在永平给你留了一些东西……”这下我才反应过来,莫非张老师也去支教过?询问之下,我才知道原来张老师是上一批也就是2022学年度前往云南支教的老师,在永平县职业中等学校支教,还是该批支教组的组长。不说不知道,缘份真奇妙。我和张老师曾经是同一个居委会的热心志愿者,因为共同的目标,先后来到云南大理永平县支教,这样的缘份恐怕是难得一见。在8月28日的支教工作恳谈会上,我和张思群老师时隔两年后再度见面。老友相见,自然是一番热情的招呼。此时的他已经圆满完成支教任务,凯旋而归。而我,即将踏上第二次支教的征程。我与思群的缘份在这惺惺相惜的氛围中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虽说世界那么大,但是其实世界也就那么大。人来人往,兜兜转转,缘份总会在某个不可知的地方不经意地出现。既然有缘份,那就好好珍惜和相待吧。
(黄元杰,奉贤区弘文学校教师。2021年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对象。曾被评为区优秀中青年教师,上海市图书工作先进个人、奉浦街道先锋党员;获得上海市绿化先进个人、2019年度奉贤区“齐贤修身”达人荣誉称号。工作以来四次获区行政嘉奖。2002年8月—2004年7月赴云南支教。2023年8月开始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教育格言:师生互赏,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