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邢辰:让星星在校园里闪烁
发布时间:2023-12-10星星散落,依然耀眼。每一位特殊孩子,只是一颗颗散落了的星星,他们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悦纳:爱是教育的底色
初为人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一颗热爱之心,我担任了23级特教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课老师,班上部分孩子来自惠敏学校,部分是普校毕业的随班就读生。刚开始面对这群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学生,我是手足无措的。由于学生能力差异大,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歧视、欺负弱小、沟通障碍等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职初教师,在培养一个和谐、积极班集体过程中屡次碰壁。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在心中会反思:我完全接纳学生了吗?我是否真的发自内心爱他们?答案是,还不够,虽然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于是我选择耐心陪伴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教室里,我陪伴学生们吃饭、上课、玩游戏。走出课堂,我陪伴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针对学生们的阶段性表现,精心设计开展主题班会,如“做情绪的主人”“发现身边的光亮”等,帮助学生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残而有为的信念。在我的坚持下,学生们身上发生了变化。进校的时候,孩子们会热情地道声“老师早上好!”;上课时一双双专注的眼睛能给予积极回应;课间孩子们会结伴运动游戏;看到同学表现优秀时,孩子们也会互相鼓励......某天早晨,一位学生急匆匆走进教室,说“狄老师是很好的一位老师,我要做一个好孩子,保护狄老师。”我顿时莫名感动,也更加坚信“终会遇见易于感知的心灵,会抬起头一起对着阳光微笑”。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的是对学生们更多的爱。这份爱是底色,更是灵魂。但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接纳学生、陪伴学生是爱,了解学生、教育干预是专业知识支持下的爱,读懂学生、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则是细心和耐心。
钻研:教育是一场温柔的修行
学生个体差异性大,知识接受水平差异大,这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道巨大的坎,跨过去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形成质的飞跃,跨不过去,则是对孩子潜能的浪费。而了解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特点、沟通方式,为每位学生指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教育是一场修行。
我的办公桌就在教室后方,这让我有了更多观察、了解学生的机会。开学第一天,我自制了“星星成长记录手册”,记录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情况,了解他们各时段的情绪行为,并及时反思自己教育教学措施。由于班中学生层次不一,个体差异大,数学课的有效开展也成了我一位职初教师深思的难点。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设置教学任务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在老教师们的指导下,我确立了备课重分层、课堂重活动的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在备课时分别就各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上我努力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互动中快乐学习,实物教具、动画演示、示范模仿、小组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交替呈现,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让每位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中都学有所获。
在特教岗位上,教育像是一场柔和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教育更是一场修行,考验教师的毅力和信心,需要我们在一个个困难面前勇敢地坚持下去,并相信,花开有期,静待绽放。
使命:争做特教路上的常青树
身边有许多人问我: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没有成就感,为什么会选择特教?我的回答是:因为热爱,因为使命,因为他们需要我。相比普校教育,特殊教育的成就感不是成绩单上的150分,不是升学情况,也不一定是就业情况。特殊教育的成就感来自在日积月累的教育教学之后,不愿开口说话的学生能做简单回应、不能自理的学生能学会简单的生活、每天问50个重复问题的学生能减少至每天问25个......在每一位特殊学生身上,一点点的进步就是为人师的成就感,因为在那背后所付出的,是一遍又一遍重复性的练习,所收获的,是学生们来之不易的点滴进步。
“努力让每个特殊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新成长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更应当通过创设活力课堂,加强家校协作,坚持五育并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多元成长。特教路上,我愿做一颗常青树,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始终带着热爱、包容和使命,帮助特殊学生绽放青春之花。
在将来的教学生涯里,也许我会忘记孩子们的名字,但我会永远记得那个清晨学生为我亲手绘制的带有“狄老师,您辛苦了”的肖像画,永远记得那节课上学生第一次完成从1数到10的惊喜,永远记得那个课间学生们搀扶着一位腿脚不便的学生的背影,永远坚信“星光熠熠,其华灼灼”。
(狄邢辰,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特教班班主任、数学学科教师。教育格言:提灯引路,育梦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