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百变导师 不变的爱
发布时间:2024-01-132021年9月,随着全员导师制工作的推进,我在学校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我们班15位孩子的导师。我很高兴,能成为这群孩子的导师。我也很迷茫,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兼语文学科老师,我该如何发挥好导师的作用,更深入、更具体、更有效地开展导师工作呢?带着期待和思考,带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我边学边做,在导师工作中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带领孩子们一路向前,快乐成长。
千里之外的心灵导师
在全员导师制工作开展没多久,我们就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开始了线上学习。原以为和这群刚刚熟悉的孩子远隔千里会让导师工作停滞不前,幸运的是,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网络上保持联系,在线学习,也让我们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线学习的第一周,我就在classin平台建立了“导师有约”群组。在这个群组里,我和孩子们聊天谈心、分享生活琐事、开展在线导师活动等,这个群组成为了我们的秘密基地,储存了大量我们的快乐时光。
母亲节来临前,我和孩子们在云端开展了“谢谢您,妈妈”专题活动,大家一起说一说妈妈的生日,聊一聊妈妈最喜欢做的事,从一件小事中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最后,一起动手做一束彩色的纸花,把花和爱一起送给自己的妈妈,为妈妈送上母亲节祝福。听着孩子们对妈妈说的心里话,看着妈妈们收到孩子的爱意之后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流过一股暖流。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导师有约活动让孩子们重温了妈妈的爱,能够更加理解和体谅自己的妈妈,学会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与爱。不仅如此,这次活动还使疫情期间的亲子关系得到了些许缓和。
除此之外,我在端午节之际,带领孩子们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在六一节之际,和孩子们一起玩绕口令,感受童真童趣;在新年之际,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家乡的过年习俗,回忆年味……疫情之下,我们换一种方式交流,为疫情期间的孤独寻找一份寄托,为压抑的心情寻找一份快乐。在一次次活动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2022年6月,终于要复课了。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来学校看看,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借用做复学准备工作的机会,为导师群里的孩子们开了一次校园直播。在屏幕里再一次见到熟悉的老师和熟悉的校园,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热情地和每一位遇到的老师打招呼,“老师,我想看看操场现在什么样了。”“教室里的图书角的书还在那里呢!”“我的植物怎么死了啊!”“王老师在不在学校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我隔着屏幕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激动的心情。这一次连线,让我和孩子们走得更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也缩短了,同时,让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重回校园。
如影随形的学习导师
作为导师,我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还时刻关心着他们的学习。作为语文老师,孩子们语文学习的优势和弱势我是最清楚的,因此,我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将他们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组五人,并给每个小组取了一个名字。就这样,三个朝着不同目标努力的学习小组就成立了。小蜜蜂小队的孩子们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我鼓励他们每天坚持大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对、读通、读熟;小书虫小队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理解能力较弱,课外阅读量较少,因此,我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并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在本子上或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小作家小队的孩子们已经能够进行独立学习了,学习成绩也不错,因此,我鼓励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尝试写一写观察日记或心情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三个学习小组的孩子们都有了适合自己的挑战项目,学起来就更加有动力了,这样的小组学习氛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作为导师,除了当好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之外,我的角色还在不断变化中,我也常常变身成为了数学老师、美术老师、体育老师……面对专注力低下,数学计算能力始终无法提高的小王同学,我向他提供了半页纸速算练习,每次在规定时间内做半页简单的计算题,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和专注力。喜欢画画的小江同学动作有一点点慢,每次绘画比赛都犹犹豫豫,不敢参加,我鼓励他将自己的想法尽情展现在自己的画作中,他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坚定了自己对画画的热爱。乖巧内向的小杰同学平时出操踏步总是不在节奏上,我利用每一次出操的机会在他旁边指点他、给他做示范,直到他能听着口令正确抬起左右脚……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校园生活中,处处是机会,处处有关爱,我和孩子们如影随形,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助力。
细致入微的生活导师
classin导师群是我和孩子们的秘密基地,而微信群则是我和这群孩子的家长沟通和交流的主阵地。我会将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与家长分享,家长们也乐于将孩子们生活中的点滴与我分享,渐渐地,我对孩子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了。
小杨同学对鸡蛋和海鲜过敏,因此,每一次午餐前,我都会提前提醒,如果不能吃的食物比较多,我会将自己的菜分一点给他。小刘同学平日里不爱喝水,只要有体育课,我就会第一时间提醒他喝水,补充水分。小张同学的书包和抽屉总是乱糟糟的,经常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本作业或学习用品,我抽空教他学会自己理书包,东西归类整理,提高他的自理能力。每次打扫卫生,小叶同学看似积极认真,实际上扫的地却一点也不干净,我就手把手教他如何扫地,提高他的自主劳动能力。我时刻关心着这群孩子,细致地帮助、提醒、示范、引导,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无忧无虑,自理自立。
导师,是荣誉和责任的代名词,也是细心和真诚的代名词,作为导师,我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去教导、引导这群孩子,作为导师,我始终不变的初心是对孩子们的那一份爱。有了这份爱,我与孩子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他们也更加信任我了,我们共同维系着这一份珍贵的缘分。在这“变”与“不变”中,孩子们在成长,我也在一同成长。
(李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教师、语文教研组长,孙赤婴名师工作室学员。曾获奉贤区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奉贤区行政嘉奖;上海市小语会论文评比二、三等奖。教育格言:用爱浸润孩子心灵,用心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