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从课程管理角度谈谈学校内部管理优化
发布时间:2024-02-10随着“双减”政策实施、新课标出台,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下放到各学校,教师成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每位教师都面临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巨大挑战。那么学校管理人员该如何通过课程管理,提升教师开发课程的内驱力与能力,减轻教师压力与焦虑,同时,丰富学校课程品类,提升课程质量呢?结合青干班培训所见与所学,我将围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谈谈学校内部管理优化的几点想法,分别从项目引领、全程管理、多元评价三方面展开。
项目引领,促进课程开发
在第二期青干班培训中,白芸教授告诉我们“课程管理更多是通过对教师的作用来实现的,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课程管理具有重视个人思考,使参与者认同、适应组织共同的价值和目标的鲜明特征。奉贤中学在校本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曾经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教师缺乏专业研究志趣、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与手段不规范、不科学等。基于上述问题,奉贤中学以市领导力项目《指向学术素养培育的拓研选修课程建设研究》为引领,构建校本课程建设的共同价值和目标,统整课程,系统化设计拓研选修课体系;加强培训,借助校内优质教师及原有优质课程帮带;营造氛围,引进校外各种资源,如大学资源等,开展多样学术活动,在一个学期过程中将原本寥寥几门的拓研选修课增加到40余门,可谓效果显著。实现课程数量的增长是后续课程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全程管理,保障课程活力
课程增量后,如何保障课程的持续活力,促进质量提升呢?克鲁格(S.E.Krug)认为“课程管理”除了“订立共同愿景”之外,还包括过程中的课程与教学管理(汪菊,2004)。在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跟人”的问题是一大常见问题,一旦师资流动,课程就难以延续。为此,实验崇实联合中学将已有的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制,建立了本校的“数字媒体艺术”“科技领域”课程资源,将课程变为了学生自助学件、互动教学视频、学生成果展示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以保障课程正常有序运行,继续延续课程活力。此外,如何提升校本化课程质量也是常见问题。青溪中学在建设“青溪之鱼”的融合课程时引入了梯队课程建设机制,鼓励全体教师开发基础特色课程,基于课程开发质量,基础课程可升级进入第二层“跨学科融合课程”甚至第三层“品牌项目种子课程”,以确保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另外,尚同中学创新性地将《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课程》由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转化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也是课程梯队进阶思路的体现。
多元评价,提升教师内驱力
如果说,课程过程管理是为课程活力保驾护航,那么教师则是课程生长力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变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是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如何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驱力,为课程发展提供生长力,是课程管理的重大难点。汇贤中学在绩效考核中设置教育教学创新单项奖,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教师设置奖励机制;实验崇实联合中学利用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就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教师述”,随后,分管领导、教研组同行开展针对“教师述”的评价;奉贤中学学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在数字平台上就对拓研课程开展评价,学校基于学生评价、课程成果等评出优质课程,组织优质课程交流论坛,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上述多元的评价方式是各校积极探索提升课程生长力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课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钟启泉(2002)认为,课程管理与传统的课程管理不同之处在于,课程管理不是在“控制”别人,而是在“引导”别人作出高层次的判断与“自我管理”,激励相关人员投入持续成长的生活方式[i]。因此,围绕课程管理的管理优化始终离不开对教师成长的多元激励、课程成长的全程关注。“双减”背景下的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实践上的诸多转变需要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与行为的变革,才能让理念真正落地、有序推进。
(陈茜,奉贤中学高一年级部主任,区教育系统第二届新成长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张育青名师工作室学员。曾获区科普英语“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主持过市青年课题、区级课题,区级课题获优秀等。教育格言:Every day, in every way, we are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