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让成长期盼看得见
发布时间:2024-02-12在本次寒假的区教育系统第二届新成长青年干部培训班集中培训中我遇见了睿智的专家、亲爱的班主任、指导员以及可爱的小伙伴们,六天十二场讲座,五场小组研讨,在智慧花火的碰撞中帮助我厘清管理者的职责与定位,我也一直在学习中不断深入思索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为了认真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我区以新成长教育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区域整体育人方式变革,为每一个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创设最适合的品质教育。从各种纲要文件中不难看出德育的重要性。我在梳理德育管理工作时,发现德育课程有些共性问题,如工作缺乏系统性;目标笼统模糊;内容碎片化;家校社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一说,优化学校内部结构管理的进一步举措与思考。
构建“六育人”一体化德育课程新体系——五大举措
目标一体化设计。原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育人目标只有“进取、包容、敏捷、乐学”四项内容。在本次培训中,胡耀宗教授说到:“更加注重以德为先 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在符合学校发展规划下,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我将学校育人目标调整为:“进取、包容、敏健、乐学、向美”的“海星贤少年”。
课程一体化融合。将学科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贯穿到德育课程中,郭继东教授结合思维导图提到:“学校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有输入也有输出”。优化课程推进后,学校将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学生“走出去”,博士“走进来”的互动模式,大力开发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线并进的“海星”主题实践活动。
实施一体化推进。学生实施分年段针对性教育,如“成长教育”“养成教育”;家长实施系列协同性教育,如“父母书院”、“智慧爸妈进课堂”等;场馆实施浸润融合性教育,如“碧海金沙”“棕榈滩高尔夫球场”;特殊生实施重转化个别性教育,结合全员导师制活动,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文化一体化打造。白芸教授曾指出:“学校文化是课程变革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将德育目标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布置温馨教室,评选“海星班级”;践行模范精神,推选“海星少年”。设计以“海文化”为引领的吉祥物、校刊,开设“星途万里”、“星阅万卷”栏目,打造向上向美的“海星文化”。
评价一体化建设。以形式多样的特色争章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小思徽章平台,创设多元评价机制。根据五育目标评选出“劳动之星”“阅读之星”等,推进有计划、有目的的分层行规教育评价,最后形成学校特有的“海星少年”评价体系。
构建“六育人”一体化德育课程有效管理——四大行动
打好全员育人保障牌。成立德育研究和领导小组,实现“学校搭台、教师表率、学生主体、全员参与”的全员育人模式。
用好星级主任排头兵。确保班主任结构合理化,引领班主任提升素养,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编织海星少年育人网。培养学生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敏捷活泼的健康体魄,善思乐学的学习品格,向美创新的审美素养,争做学校“海星贤少年”。
共创家校合作幸福圈。规范家校联系制度,开展家校系列工作,拓宽家校互动平台,丰富家校亲子活动,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构建“六育人”一体化德育课程创新价值——三大思考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凸显深度。借助上师大资源,合作完成UGS课题《构建“六育人”一体化德育体系 成就海星少年幸福童年》,在全员育人背景下探索学校德育课程的建构。
以展示辐射为平台,凸显广度。学校在今后行规教育规范创建过程中,逐步实现“校园环境人文化、学生素养全面化、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高效化”的目标,打造一支高品质明星团队。
以品牌特色为延展,凸显亮度。学校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实践,在家校社品牌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特色品牌。
从“学校管理”到“学校治理”,不只是管理模式的革新,更是教育思想的转变、管理理念的创新,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走向。作为青年管理者,管理的层面和角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我们要借此次培训不断推进学校制度化、人文化、内涵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让成长期盼看得见,让未来发展可预见。最后,引用卜新兵教授在讲座中的一句话:“坚定信心,奋力一跳,做出奉贤教育人应有的贡献”。
(李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德育主任,区教育系统第二届新成长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区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项青青名师工作室成员,区最美贤师,区中青年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学评比二等奖,上师大基础教育集团“长三角示范区”联盟学校“中青年教师评比”一等奖。人生格言:教育就是,日月只有一个,星星也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