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文逸:携手,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发布时间:2024-02-15时光如小溪潺潺,在不经意间便已东流长逝。回首来时路,何其有幸能在这条成长路上,有导师的引领,有伙伴的同行。转眼,在“孙赤婴名教师工作室”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学习已两年多了,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是伙伴们携手成长的印记,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立于皓月边,可增星光势
阅读与研读相随
“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工作室一开班,孙老师就赠送给我们前三届工作室学员的作品汇编与出版书籍。在这几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名师的名字,走进了他们笔下的文字,感受到他们对语文的热忱与思考。一本又一本书籍的传递,一届又一届学员的思想,就这样奇妙地碰撞在一起。
有趣的是,我书架上的语文杂志与书籍越来越多了,想来是孙老师的缘故。孙老师极爱阅读,时而推荐我们好书去阅读,时而又赠送我们杂志,提醒我们多读专业书籍,督促我们了解最新的教学热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之前我只喜欢买书,现在对杂志也开始感兴趣了,便自己也另外征订了《小学语文》和《小学语文教与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慢慢地解开了,但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疑问,于是这又促使我继续去阅读其他文章去寻求答案。我想,这亦是阅读的快乐。
讲座与感悟相随
“是何?为何?如何?”新课标发布之后,每一位教师都在认真学习,期待有专家的解读与指导。孙老师便为我们邀请了很多权威的专家来拓宽我们的思维,加深我们的理解。
印象深刻的是郑桂华老师讲座中的一问——“我们怎么样去往前走,往深处走,向着未来而教?”这一问,发人深省,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培育时代新人,也要与学生一起“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时代新人。”郑老师又解答了我的一惑——“学习任务群就是把生活世界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学习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语言经验,成为完整的人。”让我明白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具有内在逻辑关联,需关注学习主题的凝练与阅读输出的形式,聚焦关键人物,有深度的分析,具备一定的思维含量。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须致力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任务的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以致用,让真实的任务达成可见的学习。
印象深刻的是詹丹老师讲座中的文本解读,让我再一次深刻意识到教师个人阅读素养的重要性,因为入得其境,方能出得其文。在这信息高速发展、大爆炸的时代,面对“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维等现状的当下,我们要坚持全面阅读,在各种类型书籍的阅读比较中有所钻研,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联、局部与局部的关联、形式与内容的关联,把握细节,深入思考,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学有所思中学有所得,有效落实新课标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印象深刻的是魏新磊老师讲座中谈到的“作样与作为”,告诉我作为一线教师该怎样把新课标落到实处。让我走出视野盲区,拓宽思维的广度,明白我们不能只关注当下任教学科的学段,也要关注这个学段前后的衔接,从而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未来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要纵向地去看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任教的语文新课标,也要横向地去看其他学科的新课标,主动学习,主动对接,主动参与,全面了解学生的素养发展方向。
扎根实践中,上下而求索
小组结伴,合力共修炼
孙老师组建了学习小组,让我们通过小组结伴的形式互帮互助,共研共促。在同一个工作室相遇,又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结伴,缘分真是妙不可言。在工作室里,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看到了大家身上的闪光点;在学习小组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教研的力量,虽然小组人数不多,但在组员的合力之下,每次都能呈现一次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因为当有小组成员承担工作室展示课的时候,大家能够一起研究、讨论,在语文的课堂里摸索前行,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浓厚的学术氛围便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工作室学员。
观摩研讨,聚力共成长
孙老师工作室里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学段,有小学,有初中,亦有高中,这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当下语文课堂的样态,了解学生要走过的这一路语文学习经历的模样。我们用心观课,客观评课,在交流与研讨中发现不足,慢慢成长。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课堂实践与研讨,孙老师也组织学员进行论文提纲交流活动,督促我们将课堂实践中的思考进行沉淀,转化为论文与课题,及时总结与提炼经验。顾秋风老师也常分享经验,让我获得了很多启发。于是,我积极申报了课题,现正在开展新课题的研究中;我积极撰写论文,在区新成长教育行动研修成果评比中获奖。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回首来路,既有满满的收获,也有前进的方向,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学习,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瞿文逸,中共党员,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小学副书记,孙赤婴名教师工作室学员,蒋东标名校长工作室学员,奉贤区“十佳思政教育工作者”、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对象。主持并参与的区级青年课题获得奉贤区十二届教育科研成果“十佳青年项目”。教育格言:教育是点亮内心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