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木:筝路漫漫亦灿灿

发布时间:2024-03-02

清晨7点的上海烟雨蒙蒙,驱车从奉贤南桥赶到徐汇区汾阳路20号,那里一直都是我们“音乐人”心驰神往的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即使现在作为音乐教师参加工作已经10余年,“学院梦”的心依旧炽热滚烫。此行,我是参加2024年全国优秀古筝教师展演音乐会。为这一天,我足足准备了20年,从未停歇,弹奏古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追逐与热爱成为我在习筝路上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儿时的我,生活在不到四千人的厢白四村,村里小学操场上有一颗几百年的大榆树,还有一个从未开箱过的电子琴,听说是很久以前一个城里支教的老师带来的,会弹琴的老师走了,琴留了下来,那是1995年,我刚刚上小学。每天下了课,有的同学就钻到大榆树洞里玩,有的就偷偷跑去看琴,每次我们都是扒着门缝,进不去,也不知道它是个啥东西。再大一些,上了镇里的初中,有位会弹琴的杨老师,他德高望重,精通电子琴,歌也唱得很好,我们班大合唱《二十年后再相会》就是班主任请他来伴奏的。那时候我们好生羡慕,一放学就都跑到杨老师家,在窗户外面往里张望,老师看见我们,就让进屋,他弹我们唱,那应该是我们正儿八经的声乐课,唱《小螺号》《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到现在我还记得“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到了县城上高中,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录音机里播放着南北流行的大家喜欢的音乐,看着我天天唱,爸妈说那就跟老师学个乐器吧,“赠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20年前拜师学艺,从此与古筝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学古筝还饶有兴趣,每天弹上几下,声音渺渺,悦耳动听,一勾一托之间弹奏拨弄尚且容易,随着学习难度加深,左手作韵,按压琴弦,左右开弓没有回头箭,在细细的钢丝尼龙弦上下按压,手指肚泛出红红的一条条线,弹的时间久了,红红的线就成了血泡,不想再学了,左右手也不协调,速度快了跟不上,五声音阶还要左手按4和7,上下滑音更是听不准,老师也是头疼,每次自己去老师家上课就偷偷溜走,爸爸不得不陪着我去,等在楼下,有一次上到一半,所有同学都回了课,只有我不行,我耳朵根本听不出音准,哭着跑下楼又想溜,冲下来的那一刻,我的脚步停住了,爸爸来回踱着步,手哈着气捂着耳朵站在飘着晶莹冰花的雪地里,脸是红的,睫毛上还挂着一层霜。看我下来,我赶紧打岔说给我买瓶水,顺便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你咋不进超市躲会雪,父亲淡淡的打着颤说了句:“不冷,你快进去上课,我等着。”那一刻白茫茫的雪地里,父亲在我的眼里形成了一道光,照耀到了今天。老师看出我确实音准薄弱,给我讲了每个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天才只是百分之一,成功需要九十九的努力”,这句话在后来也成为了我鼓励学生的必备法宝,每次所有同学都走了,老师就把我多留一会,手把手地教,把每个音都模唱到我的耳朵里,唱进我的心里。学艺路上,父亲的不畏严寒教会了我意志坚定,恩师的手口相传教会了我持之以恒,自此,我在学艺的路上披荆斩棘,奋斗不息。

回想起艺考之路,是爸爸扛着古筝,妈妈耳畔叮咛,考场出来我哭了,兴许是紧张,爸爸看了满眼的心疼,我自信地说:“我肯定能考上!”好好读书的那几年因为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才坚持看到了胜利。放榜那一天,全家欢欣鼓舞,我是全家第一个考上省城大学的孩子,弟弟妹妹都以我这个大姐为骄傲。那时候我的艺术照挂在了高中优秀毕业生橱窗里,回想这些年学习和弹琴带给我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心里美滋滋的,好像古筝就是我的朋友和亲人,每次弹上一曲时而抒发心中喜悦,时而振奋精神。弹筝奋逸响,大学四年每天往返三点一线,抢占琴房,除了上课就是练琴,那时岁月如歌,与筝相依相伴。

寻江南诗韵,在一首首古筝名曲中不断找寻那雨打芭蕉,寒鸦戏水的足迹,应聘工作我弹了一曲,自此梦里水乡,转眼已十余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背着一架古筝来到了奉贤区西渡学校支教,工作的第五年,经验尚浅,摸索着成长,校领导大力支持,为乡村少年宫古筝班开设添置了10台古筝,寒来暑往三年过去了,我也要回到原单位,不舍的是悉心培养的孩子们,和每个周六奋斗过的时光,我跟单位申请留在了西渡,三年种树三年开花三年结果,一批批筝童双向奔赴,苦练基本功,教学相长,孩子们参加各类比赛展演均获佳绩。学校给了我很多学习提升的机会,刚调入西渡学校,高校长就给我布置了艰巨任务:音乐教研组长、班主任、代理少先队、工会委员。在众多的工作角色里来回转换,干一行爱一行,奉贤区新成长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嘉奖、师德先进个人,诸多荣誉都得益于学校大力培养,校长总是狂赞我们“文武双全”,我知道专业发展也要“双管齐下”,每次跟领导提出带学生活动,自己参加培训,他们都是非常支持,还问需要安排哪些,像极了家长问孩子家里还需要做点啥。有了坚实的后盾,内心更加强大,我也就忙于在寒暑假往返于北京上海求学,2018年获得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师资证明,那时候胆子也大,即将临产的,老公都替我捏了把汗,生下儿子后2019年前往珠海参加万人吉尼斯古筝挑战赛,家里儿子奶奶看着,才2岁的女儿我就自己带着一起乘火车,话还讲不清的女儿跟我到了珠海航模馆,看着一万台古筝宏大场面,说了句:“妈妈,古筝也太多了,看不到头……”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全场演奏《我的祖国》振奋人心,多么自豪,我的双手是为民族传播文化自信的双手。

2020年居家学习期间,我录制的多部作品被学习强国选中,古筝名曲《渔舟唱晚》 被更多人熟知和欣赏,我也成了文化的传播者,连续三年指导学生参加上海市艺术单项比赛获奖,2023年刘艺晨同学从诸多筝童中脱颖而出获得上海市青少年古筝展演最佳人气奖,艺术照片和视频在全上海47家地铁站投放,选送单位西渡学校,家喻户晓。2023年因在一次全国性成人古筝比赛中获得金奖,被评为全国优秀古筝教师,先后受邀参加了“袁莎古筝音乐会”“全国古筝优秀教师展演”,在舞台上抬头仰望又看到了当年父亲身上一样的闪烁的光。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从学艺到授艺,初心不变,坚持信念,传承创新发展,让自己和更多的孩子实现民族自信。从万人古筝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大使,到如今以全国优秀古筝教师的身份走进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使命在召唤,热爱古筝艺术,下个十年,我们依旧期待,新年临近,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筝筝日上”!

 

(董晓木,西渡学校教师,曾获奉贤区师德先进个人、奉贤区嘉奖、奉贤区新成长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万人吉尼斯古筝挑战大使、全国优秀古筝教师、盛世华筝音乐节金奖,演奏作品登上学习强国。教育格言: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传播民族经典之音,传承民族文化自信、筝路漫漫亦灿灿!)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