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陈洁:强壮精神基础 勃发内生活力

发布时间:2024-04-06

最近很多人在“啃”《第五项修炼》这本书 ,这本像字典一样的书就是我对它最初的印象,它也不负众望,阅读起来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毫无关系,极度考验我的阅读理解,经常翻着翻着又翻回去重读一遍,进展缓慢。一直到“自我超越”章节的出现才让我有了一丝共鸣,我以三个问题为导向围绕“自我超越”这一主题分享我的一点浅显体会。

问题一:什么是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一项个人修炼。作者在书中做了如下界定和阐述:“我们用‘自我超越’一词来描述个人成长和学习的修炼,自我超越水平高的人,能不断为创造自己真心追求的生命成果而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出自组织中的个人对不断学习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自我超越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水准的自我实现,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运用书中的理论和思想,对于我们今后更理性的认识和分析职业发展、生命意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

问题二:怎么做到自我超越?

正视看待自我,探索冰山下的生命力

前面说读到自我超越时,可能是全篇文章中我离作者最近的一次,若干年前,在我还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时,深感自身不足,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心理学,后来觉得实在很适用自己,就一并考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当时佛洛伊德的人格三元理论让我对自己本身有了重新的认识。

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可能大家都见过或听过。佛洛伊德认为很多意识并不为人所知,但却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回过头我们再读彼得的自我超越,就能理解自我超越会遇到阻碍的原由,我们是在不断觉察和接纳内心感受中达到自我一致性沟通;在委屈、自卑、渴望、期待、害怕的复杂情绪中学会自我共处,可以说“冰山”下的“自我”,是自己生命力、精神、灵性的体现。如果我们能正视自我,发现自我,便获得自我超越的源动力。

克服旧有经验,实现自我超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也感受到了:教育对象在变,教育情境在变,教育教学要求和目标都在变...‚如果我们一直固守着原来的经验,哪怕这些经验再宝贵、再有用,也不可能使我们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那怎样克服旧有经验?我觉得需要做到几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学习。农耕文明子承父业的平稳模式在信息时代是那么不堪一击,如今的信息时代,谁学习、谁进步、谁看世界更多,谁就更具竞争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其来观照自己的实践,观照自己原有的经验。

其次要不断反思。彼得圣吉在书中也提到了“反思”的重要。他认为:“把镜子转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魏徵劝谏李世民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再往前追溯,还能想起论语中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东西方的哲思在这一刻达到了统一。说明反思很重要,如能做好,自己旧有的经验一定会不断得以厘清、更新、升华。

最后是保持创新。作为教育人,我们深知教育要提质增效,根本是靠改革创新。前段时间,教育局下发了《2024年度打造工作亮点、突破难点工作清单》,在回答“亮点”是什么的问题驱动下,思考接下去要怎么点亮工作,就是需要我们克服旧有经验,实现自我超越。

问题三:学会自我超越就够了么?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篇论文的开题答辩,参加答辩的教授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习惯于通过自上而下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又是一群特别理性的群体,通常会从政策入手,自上而下去思考与设计,为什么我们不尝试自下而上去考虑问题呢?”这个提问出乎我意料。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和指示,久而久之思维定势让我们容易忽略自下而上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普通教师、学生家长等。因此尽管自我超越让我很有共鸣,但仍需继续修炼,这就要自己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会各种修炼的工具,向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干部不断迈进。

文章开头提到:个人对学习的不断追求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这些学习个体,也必将汇入进奉贤教育的发展洪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奉贤实践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赵陈洁,中共党员,奉贤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党政办主任。区教育系统第二届青干班学员,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特长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先后获奉贤区行政嘉奖、奉贤区艺术教师职业技能评比二等奖、奉贤区优秀团干部等。教育格言:“教育植根于爱。”)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