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贤:提灯引路 照亮每一位学生前进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4-06-08

利用空闲,读完了陈瑜老师的《少年发声2:不被理解的少年》一书,内心颇为凝重。无论是作为父亲,或是作为老师,对现在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得不慎重进行思考;对学校目前推进的“学生成长营”工作也有了新的启发。

在区新成长特需学生关爱教育机制指导下,更好关照特需学生成长,柘林学校参照区新成长学校中“学生成长营”模式,开展校级实践活动。学校邀请了区新成长学校导师王露冰老师担任导师,我校心理教师跟随辅助及学习。通过课程、活动、团辅、个别谈心等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及行为的改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引导学生能更好融入班集体。

上学期初,我作为学校政教主任,除了做好学校相关组织管理工作之余,义不容辞参与到新成长营的导师团队中,我是抱着再难教的学生也能教好的信念进入班级的,我很努力去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改变自己授课方式,希望能与他们交谈。可上完第一节课之后,我发现还不够。

之后自己进行了反思、总结,也咨询了专业人士,有所感悟。成长营的学生对于我一个活动课老师,他们期待的是活动,而不是理论与哲理;他们期待的是平等的沟通,心灵的交流,而不是被单向灌输。于是第二节课,我带着他们走出教室,来到户外,与孩子们共同游戏,换位思考,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兴趣点。渐渐的,孩子们开始与我交流,与我聊游戏、聊爱好,最后下课前还说期待下一次相见,这是对我本节课最好的肯定。尽管我的课堂是顺利进行了,但作为学校的德育管理干部,成长营中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很特殊,如何给予针对性的帮扶?教师发现的问题,如何去推动家校共识?在后续的工作中我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力

在《少年发声2》中有一个案例,主人公佳佳的班主任会时不时给休学在家的孩子发消息,询问“心情怎么样,睡眠还好吗”,还有一些鼓励的话语,表示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他早日回到学校。可主人公佳佳不愿意回班主任的消息,理由是觉得老师的关心或许是贴心,但给她的感觉是“营业式的关心,总感觉不是真心的。”

所以如何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力,我觉得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每一个孩子对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己的想法,或许在我们老师眼里有些想法显得不切实际,因此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引导与关怀,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去提供他们正确的支持与理解。

其次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孩子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相同的两位孩子。学生不是流水线的产品,他们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对事物认知的差异等等,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用稳定的情绪去接纳他们的差异,因人制宜,去发现每位孩子的特点与长处,从而去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最后用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即使再小,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心事,也会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烦恼,或是学习上的、或者亲子之间、或是交友方面的,他们需要有人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觉得事小就是矫情,他们或许更希望老师或家长能够给予他们解决问题、打开心结的建议与帮助。即使我们做不了什么,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他的“树洞”。

进一步加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

在《少年发声2》一书中,陈默老师在点评分析一个案例中提到:“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这部分是忽视的,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标准,因此也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所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的认识往往是滞后的。”

现在的孩子与我们的学生时代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小时候玩泥巴,放学完成作业就跑在外面玩,天黑了自己知道回家,父母忙于工作,也不一定会过于要求我们,属于半野生生长,虽然物质条件不一定好,可我们都觉得快乐,并且我们对父母,特别对老师有天生的敬畏与尊重,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老师面前基本上都是“乖小孩”。但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条件富足、网络发达的时代,往往失去了童真,或许见的世面确实比我们小时候更宽广,但往往这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增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在提升,从而导致父母会很容易用权力去压抑孩子,以爱为名,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有些时候只是为了自己方便,且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现在的孩子往往比较早熟,他们更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想要培养属于自己学习以外的爱好,更想要属于自己的空间,而这想法在很多父母心中就是“叛逆”,是不可被接受的,渐渐地父母与孩子关系疏远了,当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父母往往感到无力。

其实我们也要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家长,适时放低自己的姿态,父母抚养孩子是责任与义务,而不是用来道德绑架孩子的武器。家庭不是企业,企业也需要人性化管理,更何况是被称为港湾的家庭呢。

进一步加强对特需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记得《少年发声2》陈默老师对一个长期缺乏关爱的特需孩子的案例提出的点评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面对同样遭遇的两个孩子,最后心路历程会不一样,原因实际上就在于情感体验过程中,孩子他能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指导与支持,这是成长的养分,不同的孩子需要的养分也是不同的。

我校有一位孩子,从进入学校第一天起,就让老师头疼。家访过多次,与家长沟通更是不计其数,小学时,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棍棒,到了中学依然如此。孩子虽然害怕棍棒,可错误依然不断。如果这个家庭能给予他更多的理解与关爱,他的问题会不会少一点呢?就好像孩子的班主任跟我说:“翁老师,我相信他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一位有爱的班主任点醒了我,多给孩子信任与时间,他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的。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想告知孩子埋头苦读仍然重要,但时不时抬头看前方路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把握平衡。要在未来多变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和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多多尝试,多建立和真实世界的链接,踏实用心地过好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有很多意义是回头看才知道的。当有一天孩子们真的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才是他们的未来。

 

(翁海贤,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奉贤区柘林学校政教主任,杨莲花名校长工作室、陈琳·余雪梅名校长工作室学员。曾被评为区师德先进个人、区教育系统十佳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者、区“最美贤师”,主持并撰写多项区级课题。教育格言:在阳光下做最努力的教师,在风雨中做学生最坚强的引路人。)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