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教育数字化转型中AI技术应用的初探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4-06-09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趋势。其中,AI技术的应用推广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1950年AI之父艾伦·图灵提出“图灵测试”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到这几年的“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语言大模型的应用推广,AI技术从概念到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角落,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我深感AI技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地位及其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尽管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是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AI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大量学生数据支持,包括个人信息、学习记录等。这些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成为AI在教育领域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如何合理收集、储存、传输和使用这些数据,并保护用户隐私,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其次是AI技术选择和应用场景匹配问题: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依赖大量的新兴技术,如自然语言大模型、云计算等。目前,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教育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研发才能适用教育不同的应用场景。最后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问题:数字化转型对教师队伍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学生也要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学习方式变革,培养提高学生AI技术的理念和应用能力也刻不容缓。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加强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AI技术最核心的是深度学习能力,学习的前提就是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喂”给AI,使其学习和成长,学习内容会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内容和个人评价分析等数据。学校应明确告知学生和家长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和使用方式,确保数据收集和使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应建立数据泄露应急响应机制,以便在数据泄露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行动。采用多层次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信息,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确保学生数据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制度,确保数据的合法收集、使用和处理。另外,还应加强对AI技术提供方的保密约定,特别是对研发人员和数据采集人员,都要签订《保密协议》,避免因人为疏忽造成隐私数据的泄露。
选择合理的AI技术,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增效减负。虽然国外的AI技术功能强大,如ChatGPT、SunoAI和Sora等,但这些AI平台是需要“翻墙”才可以使用,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的“文心一言”“讯飞智文”“KimiAI”等系统,更适合中国人的习惯和认知,功能也日趋完善,我们和这些AI交流更顺畅,产生的内容更符合我们的预期。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将AI技术应用于更多教育场景,实现个性化教学、智能评估等功能,提升教育质量。无论是从“教育数字基座”的建设理念,还是“三个助手”的试点应用推广,都是AI技术对数据的采集、学习、分析和输出的过程,通过系统的深度学习,不断提高系统的分析能力,最后更精准地输出我们需要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辅助教育教学策略的优化。目前我们区对AI技术应用处于跃跃欲试阶段,部分学校积极参与试点项目,如基于视频的“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利用穿戴设备采集学生运动数据的“体能监测分析系统”、学生评价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和“AI作业系统”等,试点学校和老师纷纷探索AI技术和教育教学各种应用场景的有效融合,寻求一种适合全区推广的奉贤教育AI大模型,助推我们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提升学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AI工具使用技巧、数字化教学设计等,帮助教师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和AI技术的应用。通过课堂教学评比、媒体制作评比和AI技术应用案例征集等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学生来讲,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引导学生利用AI技术获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总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引领部门,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添砖加瓦。
(陈伟,奉贤区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曾获上海教育城域网优秀主干节点技术管理员、区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主要负责奉贤区教育城域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工作格言:网络如山善辨为径,信息似海安全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