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娇:在“遇见和历练 ”中享受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24-06-10特殊教育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是每一个清晨,那一声声不太清晰但异常响亮的“老师好”;
是每一次整队,那一个个努力站立、行进的身影;
更是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体验……
我,一名特教教龄6年的教师,我的幸福就是——专业成长。
2017年9月,我成为一名特教教师,这是我教师生涯的起点,而对于我们学校来说,这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那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颁布后在我校推行的第一年。一名新教师、一本新教材、一群新学生,开启了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一本本备课本、听课本、研习册记录了我学习的印记,而三个重要的阶段见证了我的专业成长。
教学,成长有热度
见习教师每月的亮相课,一直是学校的传统,我的第一堂亮相课用“课前信心满满,课后垂头丧气”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除了课堂行规处理不当,课后,带教师父的“灵魂三问”——你真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吗?教学目标适合每一个学生吗?你为学生提供了哪些适切的支持?让我静下心去反思,沉下心去找寻答案。
研读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我利用班主任的坐班优势,主动与家长联系,和任课老师交流,进行日常观察,一点一滴地熟悉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课间,身处于学生之间,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努力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我把课堂与学生学习紧紧联系起来,从学生的五大领域评估、课程本位评估等入手,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分层设计、个性支持,进一步落实有效教学。
研读课标——新课标的研读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课标是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我认真参与课标解读培训,研读课程标准。以《生活数学》为例,我把每一册的教学目标与课标中的学段目标进行梳理,学习领域和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与整合,形成了便于自己理解的教学框架。让自己把握课标中横向、纵向联系。一次次的研读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理念,知晓课程的实施路径,帮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研读教材——教材是课标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作为教师更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的逻辑线索,挖掘教材中每一幅图片背后隐藏的知识点,思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同时还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结,充分发挥单元主题设计的优势,为他们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教研,成长有深度
2021年9月,我被聘为生活劳技教研组组长,让我从“一个人思考”变成“一群人协同”,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修的过程。正值学校深度教研的推进,面对挑战,我在教研组建设的“一会一训”中逐渐找到了方向,探索深度教研模式在教研组建设中的落实,在教研主题的引领下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教研,进而解决有关教学中的真问题。借助教研工具,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参与度,助力教师共同成长。
经过探索与实践,也形成了适合我们教研组的发展路径,通过聚焦生活适应学科作业布置的探索、劳动技能学科资源的匮乏、精品教研课有待打磨等问题,积累了如学科活动主题式开展、作业优化、资源开发、“三磨四精”磨课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在担任一年教研组长后,“落实新课标 用活新教材”市级研讨课的重任落在了我们教研组。运用“三磨四精”教研模式,开展主题式教研。一磨,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梳理与目标的确定,组内成员通过课标、教参、教材,明确教学内容;二磨,则是注重对教学环节的打磨,利用无生试教,发挥集体智慧,完善教学设计;三磨,关注教学细节,优化板书等,最终形成了一节生活适应课——《家人的工作》,为全市特教同仁进行展示。每一次聚力研讨,思维碰撞,教研组成员的专业能力不断精进,也力争呈现教学评估精、教学设计精、教学资源精、空间利用精的优质课堂。
转型,成长有广度
2023年9月,我开启了学校中层岗位的跟岗之旅。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是挑战,需要的是信念、勇气和智慧。学校的“学做一体双跟岗”模式是推动岗位流动、激发教师活力的新机制,我有幸在区特教中心和教导处,进行巡回指导、课程教学的跟岗。
区特教中心针对新任型、转岗型的巡回指导教师,为我们请来宝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朱剑平开展针对性、序列化岗位培训,在培训中提升巡回指导教师专业能力和指导力。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巡回指导工作中,我认真学习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资源教室建设等知识,充实自身;开展医教结合专业评估、个案跟踪、家教指导,打通医、校、家三方壁垒,实现多方共育。在中心的跟岗,不仅是从特教学校教师到巡回指导教师岗位上的转变,让我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上升为融合教育背景下“大特教”的理念。
在学校的“星光”课程体系引领下,特色社团课程和融合转衔服务成为新的突破点。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红色故事社”“拼音探险社”“风火轮滑社”“飞扬羽毛球”“美味情缘社”“旋风足球社”等15个特色社团,社团教师队伍由校内的艺术、康复、体育特长教师和聘请的校外专业教师组成,旨在开发学生潜能,丰富他们的活动体验,补偿缺陷,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满足个性发展需求,赋能全面成长,促进五育融合。在转衔融合服务上关注“小幼转衔融合”和“九年级职业体验”。在小幼转衔阶段形成了开放日、园校互访、课程体验、暑期指导、入学适应等系列活动,帮助幼儿平稳过渡,适应小学生活。九年级职业体验则发挥共建单位资源,策划咖啡制作、洗车、客房服务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实践技能的平台。
从懵懂的职初期,到现在的成熟期,从普通教师到中层跟岗,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同样也是幸福的,各类展示平台、学习机会,还有学校量身定制的研修计划,都让我感受着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用行动践行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黄雪娇,奉贤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惠敏学校>生活劳技教研组组长。曾获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区行政嘉奖、区特殊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区新成长教育行动研究成果二等奖。教育格言:尊重差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