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伟:共赴户外游戏 释放儿童天性
发布时间:2024-07-14教育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的自由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中成长,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儿童都喜欢户外活动,都喜欢野外生活。”幼儿园户外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户外活动越来越受重视,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也越来越突出。如今的户外活动已不单是简单的体育活动,户外环境有着室内环境无可比拟的空间优势,把室内游戏转移到户外,发现户外游戏更是提高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智观——守望童真,欢乐游戏
听说幼儿园的小菜园里开辟了一个泥巴池,孩子们都很兴奋,游戏前我给孩子们介绍泥巴池一些基本的玩法和注意事项,因为生活在城镇里的孩子很少接触泥巴,我担心孩子们不会玩怎么办?于是我找了很多玩泥巴的视频,想让孩子们模仿这些玩法。本以为一切“经验”都丰富好了,就放手让孩子们去玩了。但一进入泥巴池后让我“大惊失色”,泥巴池里的“玩法”根本不是我当时教的那些玩法,看着他们在泥巴池里乱踩乱跑嘻嘻哈哈,我忍不住想去介入。突然,我观察到了不一样的情况,虽然他们在泥巴里面的乱踩乱跑,弄得满身的泥巴水,但是仔细一看,本来很硬的泥巴变得软了,安安边踩边说:“看,泥巴变软了,我们可以用泥巴打仗咯!”说着就抓起一块泥巴向远处投去,也许是觉得用脚踩太慢了,他们开始用手掌、屁股等身体部位去松泥巴,星星也兴奋地说:“快看!我一屁股坐下去,就有一个圆圆的圈,我觉得可以当娃娃家的烧饭的锅子。”孩子们在“乱踩乱跑”中发现了那么多的有趣的事情。
我默默的观察着,并没有去打搅他们快乐的游戏,虽然在我们成人的眼里看不出孩子们在玩出了什么,可能还觉得他们在胡闹,但是如果我们老师有一双睿智的双眼,就能观察到属于孩子们的那份童稚,其实欢乐的游戏必定是孩子们感兴趣自发的,而不一定是老师预想的。
倾听——呵护童声,声声入心
户外游戏时孩子们玩起了公交车的游戏,宁宁和妤妤对公交车线路、站名及报站等游戏情节发生了争执。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响,其他同伴们纷纷向我“举报”,要求我去管一管,我没有马上介入,只是想先安静地听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宁宁看见我来了马上委屈地说:“严老师,我和妤妤在玩公交车的游戏,但是我每天坐4路公交车,新建西路站下车就是幼儿园了,但是妤妤就是不同意我说的,非说解放路站下来才到幼儿园。”
妤妤着急解释:“宁宁他没有听我的,我就是解放路站下车的呀,然后走一段路就能到幼儿园了。”
宁宁不服气地说:“严老师我没有骗你,我真的是坐到新建路站下车走到幼儿园的,不是坐到解放路站下车的。”
两个孩子都说自己是对的,都想得到我的肯定,这时候我心里默默分析,发现问题在于这两个孩子生活中乘坐公交车的经验不一样,宁宁坐的是4路公交车,妤妤坐的是2路公交车,下车的站点于是就不同了。
我假装不知道情况,也没有独断谁对谁错,介入了他俩的对话:“你们俩的游戏想法不一样,那么有办法统一意见吗?”两个孩子异口同声:“有办法!我们先说自己的理由,再看谁说得对,就按谁的想法办。”经过一番对话,两个孩子对公交车游戏的新玩法达成了共识,他们根据不同的达到终点站来命名线路,根据幼儿园户外的不同地方命名站点,还加入了站点介绍,游戏就这样持续进行中……
其实两个小伙伴从一开始的“矛盾”到“和解”只是众多户外游戏中的一个缩影,也许很多时候老师会忽略孩子们的“声音”,可能马上就给予孩子不公平的“判断“,而我运用了“建立亲和关系、开放性提问”的倾听方式,有效倾听支持幼儿的游戏,能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我也不断在倾听中发现着孩子们的精彩。
深思——释放童性,无限可能
户外游戏时孩子们对轮胎产生了兴趣,刚开始有的孩子用轮胎当做烧饭的炉灶,有的孩子会简单的组合,在轮胎上放置一块木板当做娃娃家的桌子,就这样连着三天游戏,轮胎被孩子们更多用做户外角色游戏中的简单的替代物,当我“预想”第四天他们还是老样子去玩轮胎时,孩子们却给我一个“惊喜”,星星发现了一筐滑板车,他随意地把轮胎放在滑板车上,就开始滑动了起来,这时候安安看见了高兴地大叫起来:“星星你真聪明,轮胎变成小车子了,上面还可以坐人呢,让我坐上去玩玩吧!”,这新玩法马上吸引了更多的小伙伴,大家都想坐上去试试,但是那么多小伙伴怎么坐上去呢?机灵的安安突然有了一个金点子:“我上次在商场里坐过小火车,可以坐好多小朋友,要不我们也来用轮胎做一列小火车吧!”于是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把所有的滑板车和轮胎都组合起来,但是将那么多轮胎车变成连接起来的小火车难倒了孩子们,佳佳质疑:“那么多轮胎车连起来怎么可能呢,没有东西能连接的呀!”星星和安安没有放弃,去四周寻找可以连接的材料,不一会儿他们找到了一些绳子和大挂钩,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第一辆轮胎小火车诞生了,可是小火车怎么开起来呢?有的小伙伴建议推着走,有的建议用绳子拉,有的建议最前面连接一辆自行车骑着走......一个个点子就这样试过去,在星星指挥下,轮胎小火车在小伙伴们的协助下终于可以向前行驶,孩子们也笑开了花。
轮胎从“炉灶”慢慢地变成了“轮胎小火车”,轮胎的玩法也变得更加有趣,孩子们愿意主动去探索,遇到困难也不放弃,甚至没有老师的引导与支持,他们也能自己解决问题,让我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孩子们的天性——爱玩!他们喜欢玩,乐于玩,更能善于迁移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到游戏中去,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童性一定会激发无限可能!
助推——关注童需,共探创新
垫子是幼儿园户外中最常见的材料,一般都是作为运动中缓冲起到保护作用的材料,但在户外游戏中,幼儿虽然有需求,但是他们并没有把垫子当做一种游戏的玩具,而是他们会把垫子整齐地铺开,摆放在地上,又或者用垫子搭一张大大的床,孩子们在上面玩过家家的游戏。
其实幼儿从垫子上获得需求并不是从垫子本身获得,而是从自发的游戏中产生的。垫子方方正正的一块,可塑性较低,每次游戏,我发现孩子们都会去拿垫子,然而结果并不会有其他新的创新玩法,于是我开始思考是否能在基于孩子们需求的基础上一起共同探索一种材料的创新玩法呢?
当孩子们又把垫子拼成长长的一条时,我问道:“你们觉得长长的垫子像什么呢?”
“像马路、像桥、像游泳池......”幼儿纷纷回答。
而当我把垫子一块一块地分开来放置,又问道:“这样又像什么呢?”
“像小山洞、像迷宫、像一扇门、像帐篷......”幼儿的想法越来越多,他们不再对垫子没有头绪,而是开始三三两两地一起摆弄组合着垫子。
孩子们观察到垫子改变形状和摆放方式后,就开始迁移生活的经验,并开拓了思路。为了让幼儿的游戏更加热闹,我也加入了垫子游戏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表扬创新的孩子们,鼓励不敢尝试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
其实孩子的游戏经验受生活的束缚,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他们思考,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材料。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游戏的点子,会把垫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摆。从而就出现了重叠、分开、连接等不同的摆放形式,游戏的程度也更进了一步,幼儿对垫子的兴趣也变大了许多。
户外自主游戏作为尊重儿童游戏理念的回归。更加强调要信任儿童、尊重儿童、释放儿童天性。放手让儿童自由选择,让儿童自主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玩自己的游戏。我们要沉下心,走近孩子、倾听孩子、信任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看见每个幼儿的成长,才能为幼儿的一个个“哇”时刻惊喜赞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游戏对幼儿成长、发展与童年幸福的意义与价值。
(严伟,中共党员,奉贤区南中路幼儿园中班教研组长。曾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市级优秀导师、区优秀青年先锋、区教育系统优秀青年、区行政嘉奖、区双名三优优秀青年教师、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骨干教师等称号,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教育类期刊,多次承担市、区级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