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发布时间:2024-11-162011年,我以学生的身份从实验小学毕业;2022年,我又以教师的身份回到母校。这里,有我成长的故事。
初遇
和实小的缘分要从我的小学班主任——徐娜老师说起。“丹萍,你的字写得真端正!”“同学们看,这是丹萍的答题范本!”12岁的我抬头遥望,她毫不吝啬的夸赞和肯定的眼神让我心生欢喜,爱上语文或许就从这一刻开始,梦想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那年的庆元宵活动,是我记忆里仅次于儿童节的美好回忆。每个班级前的走廊上挂满了大家亲手制作的灯笼,五颜六色,形状各异,随风飘荡,煞是好看。活动一开始,我就跑进语文办公室,拉着徐老师一同猜灯谜。她来说谜面,我来猜谜底,一大一小的身影相互配合,温馨且快乐。
学习之余,实小丰富多彩的活动点缀着我的童年时光:难得的下雪天,下课铃一响,全班奔向操场打雪仗,哪怕往返三楼就要花去课间十分钟的一半;教师节前夕,通宵达旦画好贺卡,只为老师脸上喜悦的神采;“六一”儿童节,去每个班级玩游戏集章,兑换了最爱的水彩笔套装;毕业时,收集同学录,一起站在紫藤花架前留下灿烂如花的笑脸……
相逢
梦想的种子发了芽,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大三时要进入见习基地校观摩学习,实小是我的不二之选。心想着可以回到母校,还能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我是既兴奋又紧张。未曾想还有更巧的事:我的见习带教指导老师就是徐娜老师。我俩一见面就在班级门口拉着手聊上了,那种久违的熟稔感令人怀念。“这是我教过的学生!还是我的语文课代表呢!”她像炫耀宝贝般把我介绍给了办公室的其他老师。而给我们见习教师安排的临时休息教室便是我当年的班级——五(9)班。
听徐老师的课,就如同记忆被唤醒,重回小学课堂。从学生到徒弟的身份转变不大,学习的内容却从学科知识变成了教学风格和方法。徐老师亲切自然的教学风格是我心驰神往的。记得在听《黄继光》这一课时,在播放战争片段后,徐老师眼含热泪,几度哽咽地讲述着战争的残酷,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台下的同学也被她的话语所感染。我的眼眶不由地红了,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感受到教育可以是情真意切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我暗下决心: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一定会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爱上语文,因为它会让你的心灵开出美丽的花朵。
“丹萍,第一次上成这样很不错了!”徐老师不变的赞赏与期许,激励我完成了教师生涯的第一堂课。课后,徐老师花了两小时帮我复盘了一整节课,从整体的环节设计到每个问题的引导评价语,细细道来,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之路,道阻且长,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扎根
2022年,我如愿加入实验小学,成为了一名教师,任教四年级。第一堂课上,我让每个孩子自我介绍并分享最喜爱的三门学科,语文的魅力拜倒在美术、体育等其他科目之下,那么便从试着喜欢上我这个语文老师开始。课堂上,我模仿徐老师的教学风格,用平等的视角和亲切的语调和每一位孩子对话,搭建起语文的桥梁;课间,我耐心解答每一个奇思妙想,关心每一个个体的喜怒哀乐,拉近师生的距离。一年的相处很短,我却从蛛丝马迹中感受到了偏爱:那位带着眼镜的小男孩在《我和我的导师》小报上表达对朗读的喜爱,那位课上目光追随的女孩许下想当老师的心愿,那个有相同境遇的转校生留下感激与祝福的纸条。尽管尝遍酸甜苦辣,我仍不悔走上教育之路,不负当初的决心。
成长的脚步也不停歇,两年光阴,我在机遇与挑战中收获满满:凭借剪辑的爱好获得区“你好,青春奉贤”网络作品大赛三等奖;第一次登台演讲并获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讲台前的一个月”演讲比赛一等奖;完成了第一堂道法公开课《买东西的学问》的录制与现场教学;带领学生排练的朗诵节目《未来中国》登上镇“六一”的舞台;所带班级荣获2023年“新成长”班级文化环境布置一等奖……
实小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和历练机会,但是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专业指导的保驾护航。奚安校长对青年教师的点滴关怀,万连红老师和夏雪妹老师对于我班主任工作的鼓励,徐娜老师满满的情绪价值,组内前辈老师的引导指正,小伙伴们的陪伴成长,每一位老师给予的温暖善意,我都铭记于心,感恩于怀。
和实小的缘分始于梦想,从仰望讲台到站上讲台,印证了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年正是实小而立之年,拥有双重身份的我有幸站上舞台,分享我与实小的故事,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也会成为故事里的人。
(王丹萍,实验小学2011届毕业生,现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曾获奉贤区第五届“贤润杯”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小学组三等奖。教育格言: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