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妍:化“分歧”为“共识”的育人智慧
发布时间:2025-02-2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老师和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双翼,只有成为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才能合奏出美妙的教育音符,助力孩子全面成长。
两条微信呈现分歧
十月的一个傍晚,我先后收到了两条微信,分别来自班中一位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学生的父亲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学习更重要,觉得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学习抓得太紧,希望老师给孩子“松绑”。孩子母亲则认为老师对孩子平时关心多、抓得紧,非常感激老师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希望不要理会孩子父亲的意见。两条微信表达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意识到在家庭教育理念上这对父母存在明显的分歧,孩子的父亲和老师之间也存在着家校教育之间的不同想法。
对症下药化解分歧
入户听声,望闻问切。对于这样的案例的处理,我觉得一次及时的入户家访能帮助我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真实情况,并有利于我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跟进措施。我首先肯定了孩子爸爸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重视,谈及孩子学习状态的转变时,爸爸有些不乐意:“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觉得小孩子身体健康最重要,学习的事情可以慢慢来。”话音刚落,一旁的妈妈着急了:“你现在不严格要求孩子,天天惯着他,以后长大能有什么出息?”几个来回的观点冲突,让“谈话”逐渐变成剑拔弩张的“争执”,我极力“劝架”的同时,判断出教育观的不同使得父母之间谈及孩子的问题就容易激发矛盾,这样的沟通方式不利于化解分歧,更是很难促成教育合力。
情理交融,求同存异。家访后,对两位家长的教育观差异及矛盾焦点摸清底数后,我调整策略,对他们展开单独面谈。孩子妈妈一直非常支持我的班主任工作,因此我打算先从妈妈这儿入手。孩子妈妈和我面对面坐着,她的神情透露着疲惫与无力,我给她递上一杯热茶,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认可与支持。她无奈地说:“老师,不瞒你说,之前孩子他爸工作忙,啥都不管,我一个人忙里忙外,但好歹儿子的学习还是不错的。他现在不忙了,总算能给我分担一点了,却把孩子带成这样……”说到动容时刻,我适时给予安慰并建议:“是不是平心静气地和娃爸谈一谈,看看能否达成教育共识?”面对孩子爸爸,我首先询问了他对孩子的期望,“我希望孩子能够身体健康,不要有太大压力。当然品德也很重要,要讲文明、懂礼貌。成绩也不能太差,达到中上就行。”这次的谈话中我发现两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有共同点的,这是一个突破点。我马上回应:“孩子妈妈也希望孩子能有良好的品德,成绩提升,其实你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能达成一部分共识的。”随之,我将孩子在校的行为、学业、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表现与家长娓娓道来,逐渐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分歧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几天后,我再次邀请两位家长到校,这次,他们的沟通紧紧围绕“共识”展开,气氛缓解不少,沟通成效显著,最终他们明确了在家庭教育中先做到“求同存异”,即把两个人都觉得重要的事情引导孩子先去做到。
攻守同盟,合理分工。成为“同盟”的父母,劲都会往一处使。而在“存异”的部分则做好“合理分工”,即爸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就主管孩子的饮食起居和运动等;妈妈重视孩子的学业表现,就主管孩子的家庭学习和课外阅读等。最后,我还提醒道:“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如有意见不合,关起门来,夫妻两人协商解决。”经过多次的家访、面谈、电话沟通,孩子的父母逐步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在教育目的、过程和手段上渐渐达成一致,初步建立起“家庭攻守同盟”。而孩子的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和学生的日常沟通中也了解到“爸爸妈妈现在不怎么吵架了。”家庭氛围的改善也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从“分歧”走向“同盟”的启示
教育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战役,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配合。作为班主任,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还应以学生为本,缓解家庭矛盾,指导家长以统一、科学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在这次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家长沟通。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所以要少告状,多表扬,再提出建议。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沟通方式、方法。在孩子取得进步和优秀成果时给家长报个喜,顺便提一两点期望,让家长更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巩固“家校同盟”。
在教育的道路上,“分歧”在所难免,对孩子共同的“爱”是解开难题的秘钥。要积极地用心去倾听、理解和包容,更要用智慧去化解。
(彭妍,奉贤区洪庙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曾获奉贤区五年期教师回炉提升培训“优秀学员”。教育格言:培树成树,育花成花,尊重并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