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逸:一场蒲公英的远行
发布时间:2025-08-21那日从工作室回来,我坐在办公桌前,望着门外孩子们嬉闹的身影,突然想起工作室导师魏老师说的一句话:“真教研,不是解决纸上的问题,而是回应真实的孩子。”这句话宛如一粒种子,在我心底悄然种下,并慢慢发了芽。
当“柔性驿站”成了“慌乱战场”
最初接到大班过渡环节的观察任务时,老师们交上来的记录表里写满了焦虑:“洗手池前挤作一团”“喝水队伍撞翻了水杯”“擦汗巾总被争抢”……这些字眼背后,藏着孩子们的慌乱与教师的无奈。教研会上,有老师苦笑:“每天最怕的就是运动到学习活动的那十分钟,简直像打仗一样。”
是啊,过渡环节本应是孩子们的“柔性驿站”,为何成了“兵荒马乱的战场”?我们决定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当看到班里一个女孩因队伍过长而踮着脚尝试拿擦汗巾时,当发现男孩们为了抢水龙头把袖子全打湿时,我们突然意识到:那些被我们视为“管理负担”的混乱,恰恰是孩子最真实的诉求——他们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更需要被信任。
从“排兵布阵”到“把话筒交给孩子”
过去的教研总爱谈策略,但这次,我们决定先“破局”。教研会上,我们不再急着列计划表,而是把问题抛回给老师:“如果现在你是孩子,你觉得洗手排队时最难忍受什么?”一位年轻老师脱口而出:“前面的人洗得太慢,我着急!”大家哄笑,却又陷入沉默——原来我们早已习惯了用成人的节奏去丈量孩子。
于是,一场“儿童会议”在班里悄然展开。孩子们的话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可以分批进教室呀!”“可以把擦汗巾搬到教室呀!”“接水的地方画个箭头就不会撞到啦!”最让我触动的是我们班伊一设计的“分汗巾轮流表”:当学号16的航航委屈地问“我永远轮不到吗?”时,孩子们竟自发讨论出“每周滚动轮流”的方案。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当我们放下“管控思维”,孩子远比想象中更懂秩序。
那些“不完美”的探索,藏着教育的真谛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次尝试自我计划安排时,有孩子因为来不及而急哭;设计饮水动线时,几个男孩把箭头贴得歪歪扭扭,导致队伍拐了个“九曲十八弯”;甚至当擦汗巾分散摆放后,孩子们又为“冷毛巾”发愁,异想天开地提议“用放大镜烤热”……但这些“不完美”,恰恰成了最生动的课程。
记得那个总爱插队的帆帆,在成为“洗手值日生”后,竟主动帮动作慢的同伴挽袖子;总爱发呆的旭旭,因为设计了“沙漏计时法”,成了全班的时间管理员。更让我惊喜的是老师们的变化:曾经拿着秒表催进度的王老师,如今会蹲下来问孩子:“你需要多久?”;总担心“放权会乱”的吴老师,开始津津乐道于孩子们的规划。一次自由活动后,孩子们因设计饮水动线迟迟未结束活动,吴老师没有急着打断,反而笑着调整了后续安排。后来她在教研会上感慨:“以前总觉得作息表是铁律,现在才明白,跟着孩子的兴趣走,课程反而更鲜活。”
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守望
如今再看过渡环节,早已不复当初的喧嚣。洗手池前,孩子们井然有序;饮水区里,接水的队伍像一条安静的小溪,偶尔有孩子指着地上的箭头提醒同伴:“你逆流啦!”;擦汗巾架上,歪歪扭扭的学号标签旁,还画着孩子们设计的太阳笑脸。数据表上的“等待时间缩短57.3%”“冲突减少73.9%”固然让人欣慰,但更珍贵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成长——当孩子学会说“请稍等”,当教师开始相信“你可以”,当一场关于擦汗巾的讨论演变成“保温箱研究项目”,教育的诗意便在此生根发芽。
尾声:在缝隙里看见光
工作室导师曾说:“教研的真谛,是让教育回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如今深以为然。
那天午后,我看见贤贤蹲在教室角落,专注地调整着他和同伴设计的“毛巾保温箱”。沙漏里的细沙簌簌流着,没有老师催促他,只有一个孩子轻轻拍了拍他:“沙漏还没流完,你可以再试一次。”
窗外的梧桐沙沙作响,我合上教研笔记,忽然觉得:教育的美好,从来不在严丝合缝的流程里,而在那些允许孩子慢慢来的缝隙中。
后记
从“管控”到“支持”,从“着急”到“等待”,我们与孩子共同完成了一次关于信任的修行。这场修行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不断打破又重建的勇气。而当我再次翻开工作室的笔记时,首页那句“真问题,真教研,真成长”终于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成了洗手池前的欢笑,饮水区的箭头,还有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的光。
(瞿雯燕,魏明庄盈媚名师工作室成员,奉贤区星辰幼儿园大班教研组长。教育格言:教育需有“慢”的智慧,更需有“等”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