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行动”引领区域劳动教育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11

 

为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奉贤区基于“新成长教育”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抓好教育内涵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围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这个主题,实施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美丽行动”,在“美丽校园”“美丽家园”“美丽贤城”行动中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发展,形成了“课程设计、实践推进、队伍建设、机制创新、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区域劳动教育新格局。

一、育人导向,形成“聚焦点”

遵循教育部劳动教育新课标要求,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整体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理论为支撑、五育融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兼具奉贤特色、学校特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区域内着力打造集团校“种子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与劳动教育整合的“特色课程”,整合基地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课程研发优势的“基地课程”,纳入“新成长”家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家庭课程”等四类课程。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反复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激发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

比较典型的有育贤小学的心愿教育劳动课程建设,课程体现有形有趣有味,让学生浸润其中认识劳动之美。学校内有自立节、启职节、乐耕园、“稻香丰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心愿超市、心愿电视台、小小紫马甲志愿者等。同时,学校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多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耕贤酒楼”开展服务型劳动,学习餐巾的折叠方法、进行端盘子比赛,领悟劳动光荣;在“伟星管业”体验生产劳动,深入了解生产车间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工匠精神;参观“东方美谷”高科技产业基地,理解劳动创造美……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开展雏鹰假日小队、研学之旅等。学校以“心愿币”为纽带,把校内外相对独立的劳动实践项目巧妙链接,系统盘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有效指导,寻找“突破点”

结合区域实际,回应学校劳动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托专业部门的精准施策和科学指导,研制区本劳动教育指南、学段劳动教育指导手册,让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区域层面通过编制区域劳动教育指南,梳理适合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基地和项目,建立学校与校外基地以及社会机构之间的信息通道,为中小学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提供精准服务。指南中涉及100多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的彰显“农”字特色,有的关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还有文化寻根、非遗传承、爱心公益、匠心筑梦等基地,呈现“多元发展、特色引导”的区域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体系,满足学生对农业劳动、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的多元劳动实践需求。

编制学段劳动教育实施手册,推进课程标准化实施。组织树园幼儿园、育贤小学、青溪中学、曙光中学等覆盖各个学段、具有劳动教育特色基础的基地校为主体,开展劳动教育学段手册研制。以《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初中)》为例,《手册》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按照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原料配比、精确计量、高温烘焙……青溪中学烘焙室里孩子们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度体验学校“大厨来了”劳动课程。作为奉贤区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中唯一一家教育集团,青溪教育集团将《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群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做实、做新、做好,“大厨来了”“微缩家居”“屋顶乐植物”“我是酿酒师”“绿色大课堂”等劳动教育“种子课程”在集团内的5所学校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三、因校制宜,培植“生长点”

建立区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培育机制。经过学校自荐、专家审核、学院集体研究并报区教育局审批,首批确定涵盖了四个学段的十所劳动教育基地校,基地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本身有一定的基础。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所有基地校都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教育特色校。很多学校在打造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撬动了教师育人理念的优化,推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能级提升,为学生学习体验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路径。

如曙光中学利用学校在地资源,建立“曙光中学农垦实践基地”,占地6.5亩,划分为蔬菜区、果树区、绿植区、观赏区,学校开设农垦实践课,安排学生定期劳作、种植蔬菜、嫁接果树、培育绿植、实践创新,采摘的蔬菜、果品周五出售给在校师生,所得款项作为学校爱心基金用于公益活动。又如庄行学校也有现代农庄,学校的吕雪松、杨佳鑫、胡晨曦等几位同学与上海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的博士叔叔、博士阿姨一起,深入开展了关于“不同用水量种植水稻和旱稻”的课题研究,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答辩,分别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研究员”称号。

四、打造特色,构建“新亮点”

南上海奉贤,拥有五四农场、建生基地等丰富的农业基地资源以及东方美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资源,是典型的现代农业和战略型新型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新地。整合基地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课程研发优势,学校展了丰富的实践课程活动,区域劳动教育特色开始显现。

彰显“农”字特色,每所中小学都有一块农用自留地,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体验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农耕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

关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内高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兴工业园区等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将劳动教育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标志的新业态结合,注重体验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

重视文化寻根非遗传承,匠心逐梦。奉贤区的学生们走进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奉贤规划资源展示馆、奉贤博物馆、奉贤区档案馆等“贤文化”站点,走近胡桥滚灯、齐贤皮影戏、奉贤清音、白杨村山歌、奉城木雕等非遗文化,走近劳模工匠,通过实地探访、动手体验、深度交流方式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从而认识劳动、欣赏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五、多元创新优化“测评点”

督导监测与劳动教育评价相结合。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定期督导,形成一校一报告,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多元激励与劳动教育评价相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阵地,深入宣传报道劳动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家庭、基地(社区)等不同场所的劳动教育典型事迹,以学校和基地推荐、家庭和个人自荐等方式,开展劳动“小贤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的评选,为家庭、社会支持劳动教育赋能。

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评价相结合。劳动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学生从自己的劳动记录中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价值认同不断增强。

例如奉教院附小基于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优化了全过程劳动评价模块,聚焦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七大指标,围绕“自我服务、岗位服务、社会生产”三大内容进行项目评价,采用“护照+档案袋”“云手环+班牌”“工资+绩效”等方式,激励学生成长。

劳动教育需要久久为功。奉贤将进一步对标上海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发挥好劳动教育基地校、特色校的作用,区校联动,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在重视劳动育人,真正融合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中;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抓特色项目,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抓实家校合育,通过家校共育、五育融合,从学科到课堂,再到课堂内外的融合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发挥广大教师的能动性,围绕“一专多能”,多途径提高教师的劳动素养等方面深度实践探索,力争能为其他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借鉴与示范。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