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携行,融合育美!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教育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暨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工作室展示(艺术专场)举行 发布时间:2023-06-07

 

65日下午,馆校携行 融合育美”——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教育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暨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工作室展示(艺术专场)在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由奉贤区教育局、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奉贤区教育学院承办,奉贤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协办。

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周英,奉贤区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蒋益峰,奉贤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徐莉浩、院长蒋东标,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中学艺术、高中音乐教研员钱喜瑗,中学艺术、高中美术教研员徐韧刚,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毛毅静,江苏省南通市正高级、特级教师陈铁梅,浙江省特级教师曹建林,杨浦区教育学院中学艺术教研员、正高级、特级教师潘玮,嘉定区教育学院艺术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沈琪以及教育局、教育学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相关领导,全市各区艺术教研员及艺术教师代表、奉贤区中小幼教师代表等参加了现场活动。活动由奉贤中学顾正豪、奉贤中学附属小学赵一轩主持。

 活动以深入贯彻和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奉贤区中小幼美术教师的博物馆、美术馆教育教学能力,突显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特级教师、名教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奉贤区钱雪锋名教师工作室、何球红名教师工作室、张春辉名教师工作室联合开展馆校携行、融合育美”——长三角地区博物馆教育教学展示研究活动。

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教学展示

月亮船幼儿园的张诗琪老师执教《妙趣启智——汉字之趣》,引导幼儿通过看、听、猜、做、玩等多种感官和多元模式进行沉浸式体验,感受汉字之趣,将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美好期待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青溪中学的卫勤老师执教《天开化宇——汉字之力》,通过赏析博物馆展示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世界四大古文字的造字特点和识别方法,对比出中国古文字活化传承的原因,感悟中西方文字系统虽然有着共同的起源和相似的初期发展特征,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字、认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奉贤中学的顾正豪老师执教《意蕴流芳——汉字之韵》,顾老师引导学生们通过寻找不同书体的字、用软笔模拟毛笔临摹书法体、模拟草书的书写动作感悟特殊书体的书写精神、猜测书体的演变顺序、思考探究书法在中国文化中起到的作用。学生们用辩证的逻辑思维进行了沉浸式的博物馆教学体验,感受了汉字演变的过程和文化背景,加深了对汉字的兴趣,领略了文字的魅力。

育秀实验学校的张申老师执教《契文肇兴——汉字之变》,其以本次奉贤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丹甲青文》为引线,借展陈的青铜器以及其上的金文为主线,通过巧妙设计学习单,合理引导学生从器物表象、器属年代、器饰工艺,器铸铭文等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理解从而提升藏于器物中的文化感知力。使学生获得体验性认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青铜礼器文明的认知。

实验小学的莫秀红老师执教《灵符若拙——汉字之源》,旨在通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感受文字的诞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启,了解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凝聚了中国人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智慧与创造力。感受文字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光辉不减,成为硕果仅存的方块文字,诉说着属于中国的的传奇。

博物馆教育研讨活动

张雪松在致辞中提出,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更是一部立体百科全书。博物馆的教育性是因为博物馆的利用者具有利用博物馆的空间或者资源进行学习的意愿而得以实现的,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感受到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流光溢彩和绚丽多姿,也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无比豪情和拼搏冲动。

三个名教师工作室依托博物馆、美术馆资源,结合各自的研究特长进行博物馆活动式教学的展示,大力开展博物馆相关研学实践活动,运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博物馆成为更多孩子的第二课堂。

文博文创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钱雪锋名教师工作室团队

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工艺美术活动的融合和创新——何球红名教师工作室团队

美术馆当代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张春辉名教师工作室团队

各位专家对博物馆、美术馆与学校美术教育围绕博物馆、美术馆与学校美育融合进行教学研讨。专家针对博物馆的美育价值、馆校合作机制、师资建设、活动设计、课程开发等多方面进行了研讨,指出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组织中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并充分利用博物馆中的资源。通过讲座,教师们更加明确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美育的有效策略,进而提升中小幼博物馆教育教学的成效。

蒋益峰为我区优秀教师代表授书。

华东师范大学毛毅静教授结合《馆校合作何以可能?--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进行主旨发言,毛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多个艺术案例,为我们区域的博物馆、美术馆教育提供了诸多创意。

徐韧刚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他并对本次展示研讨活动表示肯定,并指出,若典藏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既是知识生产的思想实验室,又是进行文明教化、美育普及、深度休闲的社会机构。

周英在讲话中指出,奉贤教育通过学校美育场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馆校合作协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推动了美育课程综合性改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她希望卓越教师培养工程艺术名教师工作室培训要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美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公共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更好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功能,开展充满审美氛围、凝集艺术教育智慧的主题教育课程,进一步传递,以美润心、以美养德,着力打造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五育融合的馆校美育新格局

本次活动是奉贤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艺术名教师工作室培训的成果展示及艺术学科教研的有效探索。专家与教师们探讨了工作室培训、学科教研结合博物院教育的新可能,相信未来一定会为学校美育带来更多的方式与创新,为学校美育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方式和机会,在新培训、新教研模式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