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边疆酬壮志,寄托希望献爱心

发布时间:2007-09-04

支援边疆酬壮志,寄托希望献爱心
――上海市奉贤区科技代表团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考察慰问纪行

题按:
  在纪念上海援疆工作开展10 周年之际,同时,也为了实地了解我区参加第五批援疆干部的两位同志的工作生活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的交流互动,奉贤区科技代表团一行13人,以区委常委、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程云华为团长,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朱珍梅为领队,于2007年8月15日至8月21日期间,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及阿瓦提县开展了考察交流和慰问活动,考察团还途经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等城市,了解南疆的经济、科技、农业、教育等发展状况,取得了很多收获。笔者就考察团的一些重点交流活动和所见所闻作一些回眸,来记录这意义非常,既有自豪,也有感动,既有实践,更有憧憬的一个个真实而又难忘的片断。
  阿克苏,一个遥远的名字,远在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端 。阿克苏,一个亲近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10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其中5万人落户阿克苏,至今不少阿克苏人能听懂“阿拉”乡音。 十年前开始,两地走得更近。1997年起,上海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部署,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派出首批援疆干部以来,至今已先后有5批190名优秀干部到阿克苏地区工作。日前,值此上海援疆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笔者随上海市奉贤区科技代表团一行13人,在阿克苏地区和阿瓦提县亲身感受到了沪阿两地人民间的深长情义和援疆干部的飒爽风采。
    十年豪情关山月,百练峥嵘塞外雪
  2007年8月17日,经过5小时的飞行和5小时的列车奔行,奉贤区科技代表团一行在区委常委、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程云华同志和科委主任朱珍梅同志为领队的带领下,风尘仆仆带着家乡人民的思念,带着科技系统广大科技人员的寄托,来到了素有“新疆小上海”之称的阿克苏地区。大家一下火车,就在站台上迎来了等候已久的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地委统战部部长买买提明•夏一丁等领导和奉贤援疆工作的宋正、万建平同志的热情问候和迎接,在大家的亲切交谈和笑声中,一路旅途的疲劳瞬间烟消云散。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中,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上海援疆干部联络组秘书长陈亮同志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对口阿克苏支援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尤其对选拔为第五批上海援疆干部的区科委副主任宋正同志和奉贤金汇中学副校长万建平同志所参与的工作作了详细介绍。从2005年选派至今,两位同志分别作为阿瓦提县副县长和阿克苏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岗位上,带着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通过扎根边疆的踏实工作,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拼搏精神,取得了一系列工作成绩,将上海创新开拓的精神风貌带到了阿克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我区援疆干部宋正、万建平两位同志黑瘦坚毅的脸庞上,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些办事认真、沉稳务实的城市男儿,多了几分雷厉风行、敢于担待的边疆气质。“十年豪情关山月,百练峥嵘塞外雪”。短短几年,在支持宏大的援疆大业一环中,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中,阿克苏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阿克苏的水土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生命烙印。
  在认真听取了援疆干部宋正、万建平两位同志的工作生活的情况汇报后,奉贤区区委常委程云华同志对他们的努力工作和忘我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对支援地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两名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热情帮助表示真诚地感谢,并以家乡代表团一行共同分享了第五批援疆干部工作成果而喜悦和自豪,相信对口支援工作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援疆事业将持续进行,将更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科委主任朱珍梅同志表示,奉贤为阿克苏和阿瓦提输送了好领导、好同志,把家乡人民的心愿化成了美好的现实,使两地间建立了兄弟般的亲密情谊,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科技、经济、文化的交流将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一片冰心在玉壶,满腔赤诚铸智城
  2007年8月18日一清早,代表团一行就已经穿行在去往阿瓦提县的公路上,和大家在飞机上俯瞰景色多为高山荒沙不同的是,这里呈现出的是盎然生机,特有的绿色葱蓉。道旁林立不绝的白杨树正向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招手致意,穿过树叶的阳光泼洒开来,在路上织就了图案炫烂的地毯。大家的情绪随着一片片棉花地里层层密密绽开的如雪白色,也越发高涨起来。在宋正同志的介绍下,我们逐渐开始对周边的一切熟悉起来,亲切起来,内心充满了欢欣鼓舞。
  下午,在阿瓦提县委会议室,奉、阿两地的领导举行了气氛热烈的座谈会,阿瓦提县领导,政协党组书记顾振宏,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陆望宏,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国强等领导分别致词和做情况介绍。据了解,宋正同志在担任阿瓦提县委常委、副县长支援期间,加快阿瓦提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加深了两地各族群众的友谊。两年多时间中,宋正同志深入工作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主持制定了慕萨莱思(果酒)产品生产标准,切实做好慕萨莱思品牌的保护和传承;强力打造"刀郎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建设该县最大的旅游景区--玉满旅游度假区,结合“多浪文化”的渊源,将景区重新命名为"多浪托格拉克景区",2007年6月16日开业,成为阿瓦提县第一个对外营业、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景区,开启了阿瓦提县旅游业的第一条航线;大力引进了投资2.9亿元国能阿瓦提县生物发电项目,农民群众可将以前废弃的棉花秸秆卖给企业用于发电,每亩可增收40-60元收入;直接引资50万元,援疆建的阿瓦提县上海奉贤白玉兰希望小学已于2007年4月投入使用,为400余名维吾尔族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该学校目前已成为阿瓦提县条件最好的希望小学;积极指导帮助阿瓦提县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开展"科技之冬"培训,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水平和科学种植、科学致富的意识,扩大了阿瓦提县科技兴县成果。
 
  作为支援阿瓦提县的一个重点项目,阿瓦提县上海奉贤白玉兰希望小学是本次行程中重点走访的考察点。代表团一行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步入了整洁宽敞的校园,因为还在假期,所以并没有见到孩子们的身影,整个学校显得非常宁静。通过学校的介绍铭文,大家了解到,学校建筑面积达892平方米,投资100万元,上海市奉贤区政府援建资金50万元,国家拨付34万元,当地投入16万元,于2006年11月1日竣工。
  代表团的同志看到校园里整齐的布局,完善的设施,都非常欣慰,问长问短,想象着孩子们在这里读书、朗读、玩耍,不经意迈步到了学校的报时钟,一口悬挂在木架上的铸钟前,大家都不约而同依次敲响了它,清脆响亮的钟声响起,在校园里久久回荡,纪录下了我们的希望,也将印证下孩子们的梦想。此情此景更是一种新的感动,代表团成员,来自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的沈水兴总经理当即表示在白玉兰希望小学捐资人民币10万元,用于今后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他饱含深情地说,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而人的发展又以教育为本。智城公司虽然只是一个小企业,但却有着大视野,作为一个民营科技企业家,他非常愿意用企业的发展来回报社会,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放飞孩子们的希望,他盼望阿瓦提的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取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学养丰成,成材建业,为美丽的阿瓦提拥抱更美好的明天,贡献出智慧和才能。在场的阿瓦提县领导和同志们,对智城公司沈总的善举纷纷表示感谢,并邀请日后再来阿瓦提,再到白玉兰小学,亲眼目睹当地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教育,这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满腔赤诚铸智城”,也祝愿智城公司的未来众志成城,日臻完美。
  刀郎歌舞欢声动,两地心系感人深
  新疆是维吾尔族穆斯林少数民族集聚区,除了特有的宗教信仰和饮食文化,歌舞艺术也是堪称一绝,用当地维族朋友的话来说,就是小孩子开始说话时就能唱歌,能够站立时就能跳舞。其实何止小孩子如此,年过七旬,已问天命的老翁尚“廉颇不老,勇冠当年”。
  在阿瓦提当晚的宾主晚宴上,除了丰收的果品、金黄喷香的羊肉、甘醇清甜的穆赛赖斯(一种用葡萄汁酿的当地果酒),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席地而坐在红地毯上的“阿瓦提刀郎老艺人”,阿瓦提刀郎民间歌舞的老艺人多为农牧民,年龄最大者近80岁。他们继承了先民原始粗犷的乐舞,从森林大漠的启示中产生艺术灵感,创造出风格独特、富有生活气息的“刀郎木卡姆”音乐舞蹈和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刀郎麦西来甫”。其手持各种乐器,表演真情投入,淋漓痛快,感人至深。席间,代表团成员和当地的领导同志们随着节奏明快,琴鼓悠扬的麦西来甫,在红地毯上尽情欢笑,舞动身姿,在老艺人们的带领下,两地两族的人民不分彼此,真情流露,用那“一个扬手一个转身”的舞蹈特色和风采,共同演绎了和谐融洽,天下一家的美好和精彩。

  “歌舞生于游牧间,手弹口唱发心田。刀郎乐起真情动,不觉腮边热泪涟。”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也是一生中难忘的回忆。在离开新疆,飞临积雪染顶的天山山脉时,我对这片土地已经充满了留恋,美丽的新疆,热情的兄弟姐妹,沪阿两地虽隔山跨江,但千里之外,情谊长存,“今宵酒醒何处,知心人在天涯”此刻最能代表我的心。

作者:科委

相关推荐

热门政策推荐

服务推荐

不喜欢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