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吃住一天50元,精打细算的老人说“比家里好”!上海农村出现了宅基地养老点 发布时间:2023-04-11
村里的老人们不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每天吃住的费用仅需50元,就可以在这里颐养天年。
今年5月1日,奉贤区柘林镇新寺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将正式启用。村里的老人们不用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每天吃住的费用仅需50元,就可以在这里颐养天年。
记者调查发现,在宅基上建设“嵌入式养老点”的新模式,不仅让农村老人住得起、住得惯、住得近,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打开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宅基养老点受八旬阿婆首肯
中午11点不到,在柘林镇新寺村骑塘11组的椿萱庭宅基养老点,笑声朗朗,热闹非凡。不少村组老人在此闲聊畅谈,等候用餐。
尽管宅基养老点的全部功能要到5月1日正式启用,但日间照料中心已经先行在这里开放,村里有需要的老人可以在此就餐、聊天。
记者注意到,虽然养老点的外貌依稀可见原来农民房的模样,但内部空间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
300多平方建筑分上下两层,内部装修全部采用原木设计风格。5个标准套间内,配有独立卫生间和梳洗台。用餐区可容纳20至30人同时用餐,平时也可作为日常开展活动的场地。屋前是开着油菜花的农田,屋旁还有凉亭和健身设施,在春日暖阳的照射下,一派悠然自得的风光。
标准套间已经准备完毕。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我和子女商量过了,五一节正式搬进来,在这里不用烧饭、不用打扫卫生,还可以和老邻居们做伴,费用又不高,我很满意。”今年83岁的胡雪琴阿婆在养老点吃中饭时,特意去未来自己的房间兜了一圈,“卫生间、房间比家里强太多了,我老太婆一辈子没住过,就像宾馆!”
胡雪琴阿婆的老伴过世10多年了,一双子女都工作和生活在市区,一直独自生活。“子女们也说接我过去一起住,但住到城里我是不习惯的,不想去。我每月的退休工资有2000多元,住在这里每月1500元,工资收入还有剩余。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决定把老房子流转到村里,到时,租金收入就是纯收入了。”
通过养老解决宅基流转后顾之忧
新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叶飞宇是土生土长的新寺村人,随着养老点正式启用的日子临近,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转一圈,看看哪些设施是否还需要完善。对于他来说,这些老人既是邻居,更像自己的家人一般。
“在宅基上建‘养老点’,既是为了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为了提升农民流转宅基地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叶飞宇告诉记者,新寺村户籍人口3000多人,仅70岁以上老人就达664人,因为子女们大多住在城里,老人们基本都处于空巢或独居状态。
养老点屋前美丽的乡村景色。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面貌的改善,生态资源被逐步激活,旅游休闲等产业在上海农村蓬勃发展。而今,如何激活闲置的宅基地成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叶飞宇表示,柘林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新寺村也通过宅基地流转,推进三园一总部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及骑虹文创等项目。但是,在推进宅基地流转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把闲置宅基地流转到村里,增加村民的收入,然而面对这样的大好事,村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调研发现,流转宅基地,年轻人一般都支持,但老人的顾虑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养老问题。房子流转出去后,不想到城里和子女一起住,住到养老院,又担心住不惯,而且农村老人退休金低、节俭管了,就算最便宜的养老院,她们也觉得太贵了。”
去年,在柘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新寺村探索在村里探索“嵌入式养老点”试点,大半年过去了,这座由农民房改建而来的椿萱庭宅基养老点即将全面启用。目前确定入住的老人已经有五六户,还有十五户左右也有入住的意向,而这些老人都已经基本确定把自家的宅基地流转给村里。
创新养老模式形成可持续闭环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养老模式,但是,要么曲高和寡,要么财力难以为继,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那么柘林镇宅基养老点又是如何打算的呢。
记者了解到,椿萱庭宅基养老点正式启用后,3个后勤保障人员的工资每年10万元,水电费1万元,每年的租金支出4万元。5个房间按照10个老人居住,一年收费18万元。
“养老点还兼具日间照料中心、睦邻点的功能,保持顺利运转还有资金缺口,村里每年还需要贴补20万元左右!”叶飞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的宅基地流转出来了,村里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做三园一总部、做民宿、康养产业等,由此而产生的税收、租金等收入可以反哺养老点,“村里的富裕劳动力还可以到养老点做服务人员,在家门口就业,一举多得。”因为受到百姓欢迎,新寺村第二个“嵌入式养老点”也即将启动建设。
“嵌入式养老点”将在柘林镇多点开花。受访者供图
据悉,像这样的“嵌入式养老点”已经在柘林镇全面启动。据柘林镇副镇长杨瑛介绍,今年全镇计划在迎龙村、临海村、金海村、华亭村建设5处点位。其中迎龙村、临海村已开工建设,金海村已完成施工设计,华亭村也进入了选址环节,让全镇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最暖心的养老服务。
“试点启动后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镇内爱心企业柘中集团调配资金,为全镇养老点位的建设提供了全额资金支持。我们也计划成立社会组织,通过培训,让养老点的服务更加专业,同时在乡村医生定期坐诊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医疗资源,让老人们住得幸福,子女们也可以安心工作。”杨瑛表示。
作者:胡玉荣
来源: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