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摊”即将有序开放,如何打破“最后一公里”隐形壁垒?奉贤率先试点自产自销管控点 发布时间:2023-05-22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了将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对于经营主体、消费者等来说,也是一场综合素质的大考。
上海《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尚未正式发布,在奉贤区,基于“指导意见”基本精神的2个自产自销管控点、1个疏导点率先开始试水。
记者采访发现,上海即将有序开放设摊经营活动,但面对近十年城市治理和大发展取得的成果,设摊经营想要达到“烟火气”和不扰民之间的平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了将考验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对于经营主体、消费者等来说,也是一场综合素质的大考。
新型“管控点”开放成效已经初显
早上8点,尽管已经过了买菜的高峰时段,但位于奉贤区南桥镇沈陆村中心路一侧的自产自销管控点内,顾客依然熙熙攘攘。
管控点内,顾客熙熙攘攘。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在和卖菜的农民几番讨价还价后,市民张大姐满意地挑了几样蔬菜放进随身携带的购物袋内,准备去看望父母。“以前我就在中心路路旁农民摆在地上的摊位买蔬菜的,既便宜又新鲜。现在找不到了,听说搬到这里来了,就顺便买一点。”
南桥镇沈陆村距离南桥城区距离很近,沿着沈陆村中心路朝北走10分钟,就会到达城区的居民区。以往,沈陆村的一些农民家里自留地里种植的蔬菜吃不完,就会在中心路路旁摆摊卖蔬菜。
“作为城管部门,看到这样的情况肯定要管,一般就是劝导,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往往前脚刚劝走,后脚又来了!”南桥镇城管中队队长李晓强坦言,在路边摆摊,影响市容市貌只是一方面因素,最担心的是发生交通事故。“上下班高峰,这条路上小汽车、电动车还是比较多的,路边设摊卖菜,不仅会造成路面拥堵,来往的车辆还很容易剐蹭到人。”
沈陆村村民孙桂英卖菜踏实多了。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这个城管弟弟说的也是大实话,我们也看到上下班时候,路上蛮乱的,也危险,但是自己种出来的蔬菜,吃又吃不完,总归不能浪费。”刚送走一位顾客,在管控点内设摊卖菜的沈陆村村民孙桂英打开了话匣子,“弟弟,以前我们看到你们的车怕的,你们又来管我们了,自己卖点自家种的菜,好像在‘做贼’,现在搬到这里好了,踏实了许多。”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既帮助农民卖菜,又不影响市容市貌,还不能留下交通隐患。”李晓强告诉记者,今年2月上海《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在奉贤区城管局的牵头下,南桥镇计划先行试点自产自销管控点,经过排摸和几番选址,最终将原先这里一个批发市场的停车棚,改建成了如今的管控点。
据悉,沈陆村自产自销管控点计划建设100个摊位,先期开放50个摊位,试运行期间的开放时间为早上6点到10点、下午13点到19点,目前仅向本村的农户以及村里种田大户开放设摊。
“我之前在城区有一个门面售卖水果和蔬菜,因为疫情的原因最后关闭了,这个管控点开放后,就来这里帮一个在沈陆村种蔬菜的朋友卖菜,也算找到了一份工作吧。”另一个摊位的大姐表示。
设置“管控点”需要把握诸多细节
除了南桥镇沈陆村中心路自产自销管控点外,奉贤其他两个率先试点分别位于该区的柘林镇和庄行镇,开放的也是自产自销的农产品。
在奉贤的采访中,虽然设摊只是相对简单的“自产自销点”,但依然体现了便民利民、活跃经济、解决部分就业的作用。
“奉贤是郊区,和上海中心城区不一样,农民在路边设摊卖菜的现象比较普遍。”奉贤区城管局局长吴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相对于商户的外摆位、夜市等,自产自销管控点或疏导点管理相对简单,但又是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当然奉贤以后也会有其他的设摊内容,但目前先要解决的是主要矛盾。”
在吴强看来,不管设摊内容具体是啥,设立管控点或疏导点,第一面临的难题就是选址。“选址的地方既不能影响市容市貌,又不能影响交通,还不能打破原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城市发展的今天,谈何容易?为了设而设的管控点或疏导点,肯定不会长久。”
精心选址,让管控点经营更长久。劳动报记者胡玉荣 摄影
吴强以沈陆村的自产自销管控点进行了解释。沈陆村中心路从南庄路到城区居民区近1公里,原先农民摆摊的地方就在中心路南庄路和靠近城区的两个地点,因为这两个地方是上下班市民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这块地方的一公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地方,最后确定了中心路中间原先批发市场的停车棚,因为这个地方离开原先农民自发设摊的地址都在500米左右,顾客也不会感到不方便。”他进一步解释称,停车棚距离路边有10多米远,不会影响交通。
据悉,柘林镇管控点和庄行镇疏导点也是同样的选址逻辑。柘林镇的管控点距离原先农民路边摆摊点仅几百米,设置在一条断头路上;而庄行镇疏导点则选址在原先农贸市场对面,为一处室内空间。
奉贤的3个试点正式开放没有几天,相应的管理压力已在显现。
“前几天,来买菜的市民为了图方便,就把电动车乱停在入口处,不仅顾客进出不便,还影响村容村貌。后来派人专门引导顾客把车停到指定停车点,秩序才明显好转。”沈陆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华表示,为了规范管理管控点,之前专门制定了管控点实施方案,要求设摊农民签订文明规范经营承诺书,明确了农药残留检测、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问题的管理部门,“摊位的位置不同,生意的情况也不一样,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公平,我们甚至还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每隔半年抽一次签,确定新一轮的设摊摊位。”
发展“地摊经济”需要多方合力
从探索外滩枫径、安义夜巷等集市以及沿街商户外摆位模式,到如今奉贤试点的自产自销管控点、疏导点,上海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烟火气”的更多需求。但如何做到便民利民又不扰民呢?
今年2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管理、安全有序、开放包容、体现品质等原则,完善商业布局,依法严禁无序设摊;分类分区管理,体现因地制宜;在严禁区外划定设摊开放区,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其中,特色点是以新型业态为主,符合城市亲民化需求的点位。疏导点是采取入场入室经营的点位。管控点是利用闲置空间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为主的点位。
“征求意见稿出来后,出现了一个误区,大家认为可以随便摆摊了,乱设摊的现象多了,投诉也多了。”有基层工作人员不无担心地表示,经过多年整治,上海的街容街貌现已脱胎换骨,乱设摊整治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一旦放开地摊,多年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对于‘地摊经济’,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也许是今后面临的最大课题。”
著名的彭浦夜市在2004年以后,曾给上海人留下了太深的记忆,但是其因为占道经营、噪声扰民、影响交通、食品安全、垃圾激增等原因,相关投诉铺天盖地,2013年以后被重点整治,这个上海自发形成的最大夜市很快烟消云散。之后,上海也试图将其引导至有序发展的轨道,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摊贩往往是流动、非正式、非正规的,很难按照对正式商铺的方式去监管,监管不过来。为了适应现在发展的需要,应该有一些相对灵活简便易行的程序,让摊贩也比较容易遵守,这样才能更好推进地摊经济发展。”有业内人士建议,地方政府可以在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尽可能多地征求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摊贩、市民和专家,让出台的政策可以落地实施,打破“地摊经济”最后一公里的隐形壁垒,“同时,摊贩和消费者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摊贩主体需要遵循文明经营的原则,而消费者同样也要有文明素质,比如在夜市消费食物后,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桶内,守护好来自不易的城市治理成果。”
作者:胡玉荣
来源: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