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该如何保护与修复?在奉贤博物馆,油画重生的故事正在继续 发布时间:2023-07-28
当一件件油画作品在专家手中逐渐修复,重构起了时间线索,重新定义了空间意义,在模糊的碎片中我们看见往昔光阴的同时,也看见了属于未来的光亮。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油画作品都因为各种原因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如今在美术馆所欣赏到的诸如欧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莫奈名作《阿让特伊的帆船比赛》,伦勃朗《夜巡》还有达·芬奇、毕加索等大师名作或曾遭遇损坏,也或在时间的轮转中蒙上尘埃,而正是因为历代修复师们的神来之笔让它们得以重焕新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油画历史只有百年,油画修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更短,随着如今文化繁荣,艺术行业的飞速发展这项融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知识性、时间性于一体的复杂工作显得愈发重要。
近期,上海奉贤博物馆举办了“第二届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围绕“红色经典主题油画的病害诊断与预防性保护研究”等话题进行学术与产业探讨。
油画重生,叙述未完
本次交流会以建立“中国现当代油画文物以原位无损检测为先导的诊断路线”操作标准为目标,共同进行学术探讨与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同时,就奉贤博物馆的以油画修复为主题的“修复日记”系列展览的策划和巡展工作进行了讨论。
如今,文物修复版块已发展成为了奉贤博物馆的重要特色之一,奉贤博物馆自2020年与社会力量共同发起成立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以来,累计承接各类文物艺术品委托修复两百余件。2021年修复研究中心油画修复室出版《艺术品检测分析技术手册》,成为国内文物修复人员与科学检测人员建立桥梁的实用型工具书。
同年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承接了一幅伊朗油画的修复工作,这幅诞生于1950年代,由伊朗著名绘画团体咖啡馆画派艺术家所创作的《法罗克·加法里肖像》因环境突变及保存不当,劣化严重,濒临损毁。
当时奉贤博物馆组织专业力量,对作品病害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和调查,在现代文物修复理念指导下,以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了修复干预,有效治理了藏品的多方面病害,最终让这件作品在物质遗存层面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全。
基于此次修复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代表性,奉贤博物馆特将修复过程及有关成果,并在2022年策划推出了“修复日记——一幅油画的重生”展览及“首届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交流会”,线上线下参与计八万多人次。
专家云集,共论中国油画修复方案
在此次“第二届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学术交流会”上,云集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安徽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从事油画材料研究与预防性保护的专家学者,以及拥有大量红色油画馆藏的纪念馆、社会力量兴办的美术馆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交流会。
安川修复的首席技术官王方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的覃丹分别就此次油画作品修复中关于无损检测与霉菌防治两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分享,来自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部的李博与来自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典藏部的徐骥分别就馆藏油画藏品的修复与养护进行了主题分享。
今吾今朝策展总监龚燕燕向嘉宾和观众介绍了“修复日记I”的展览情况与将要进行的“修复日记II”的筹备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的四十余名专业观众参与了研讨会并与参会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姚尔畅长期关注中国本土油画颜料应用与发展,并与更多国际专家进行过交流与合作,在他看来:中国油画的预防性保护与修复是中国油画本地化的子命题。
油画是舶来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其创作表现有着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同样预防性保护与修复因为面对中国化的材料、技法和特殊的创作方式,有着既不同于西方古典油画,又不同于西方现当代油画的特殊要求。
此次会议提出的原位无损检测,是其中一种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将检测环节前置,对于养护修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周到上海
来源: 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