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奉贤这样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2024-01-04乡间河道清澈整洁、村容村貌干净有序、宅前屋后井井有条……近日,上海首批47个“森林乡村”名单公布,其中有14个来自奉贤区,数量居全市第一;农业农村部公示的2023年促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拟督察名单中,奉贤也成为上海唯一入选的案例。
上海奉贤拥有175个乡村,农村地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一半以上。从“和美宅基”“美丽约定”到“以工代赈”,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近年来,奉贤区大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努力探索农民满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如今“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的美好愿景正照进现实。
“和美宅基”建设让乡村焕新颜
“那时候村里的马路狭窄、坑洼不平,又没有路灯。后来我就搬去了镇上,平时也不愿意回来。”提起浦秀村,48岁的村民王连英回忆说,在她小时候,村里到处都是泥路,走路常常会滑倒,她自己就曾跌进过泥潭。提起浦秀村,很多老奉贤人的第一反应是“又破又锈”,发展落后。浦秀村早年间还有养猪场,其废料污水直接排进河里,导致河道淤堵严重,臭气熏天。
但随着“五违四必”、中小河道整治、“生态村组·和美宅基”等行动接二连三地开展,浦秀村的水越来越清,村庄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升级,宅前屋后越来越整洁,曾经的薄弱村如今风景如画,“现在带着小孙子回来,村里就像是一座公园,环境特别好,有空就回来溜溜弯,感受一下现在老宅的风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王连英说到。
如今的浦秀村与邻近的渔沥村、新叶村共同组成了庄行郊野·农艺公园,万亩良田、千亩涵养林,民宅白墙黑瓦,水清岸绿,有着“田成块、林成网、水成系、宅成景”的美好意境。浦秀村也成功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成为奉贤区其他乡村振兴学习的典范。
“美丽约定”积分制让村民共守护
“村口的公告栏每个月都会公示。”86岁的村民杨亚琴说到,“有了规定以后,我就不在花坛里面种菜了,家门口不堆垃圾,这样的话我家每个月就有20元奖励,特别好,我攒了3个月,赶在年底前来用掉。”在村头的小超市里,村民杨亚琴用三张积分券换取了面粉、糯米粉、酱油和鸡蛋。
为了使“风景如画”成为常态,如今,奉贤的许多村居都实行了“美丽约定”积分制。将奖和罚同步写入约定,一方面,将和美创建奖励金留存一部分,按月或按季对每户村民履约情况进行考评,合格后逐步发放;另一方面,在各村组显眼位置树立公示牌,对村民履约情况进行考评公示,接受本村组所有村民监督。
“立牌旁边就是公交车站,这里来往人流也多。”渔沥村第一书记陈桔明表示,之所以把村规民约转化成“三字经”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记忆犹新,而为了确定细则,村里召开了3次百姓议事会,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反复修改了内容,花了两个多月。
如今的渔沥村重新焕发生机,道路两旁原有的厂房声响已经听不见了,周围树林阴翳,屋舍俨然。作为庄行郊野·农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沥村道路、河流、沟渠水系景观持续美化,“汇美渔沥,四季如画”映入眼帘。
“以工代赈”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
“有一个成就感的,为自己把这个人居环境提升了,也是蛮好的。在家门口工作,又能为村集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村里54岁的木匠金师傅正在维修菜园子外的围栏,既整洁又能防止被小动物践踏,每干一天,村委会付给金师傅150元左右的工资。
“以工代赈”,是奉贤全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正在普遍采用的模式,由村里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投资规模较小、技术门槛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村庄清洁行动、村内道路修缮、农田环境清理、“小三园”建设等等,通过劳动领取相应的报酬,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也让大家对自己的家园更有归属感。
“因为农机、车辆的进出,总归有破损的地方,包括地下管网有时候破裂的维修,我们可以用以工代赈来修。”新叶村有11条茂密的林荫道,到了秋冬时节就像一条条金色的隧道。村党支部委员顾立峰说,这些林荫道的维护也是采用“以工代赈”的形式,一旦发现破损,就请村民来修补。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长效管护,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参与,而让百姓在共建共享过程中收益,则让乡村振兴实现完美闭环。
作者:荀澄敏
来源: 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