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学子圆梦国防科大:以青春之志守护家国山河
发布时间:2025-08-27暑期即将进入尾声,高考的学子们即将开启崭新的人生篇章。不久之前,一封印着军徽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奉贤区金汇镇的王非池同学家中。今年,他以597分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物理学类,这位即将踏入军校的少年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更有父母默默的支持与守望。
走进王非池的家中,无论是堆积成山的书籍、教辅资料,还是为增强体质、强身健体购买的乒乓球拍、防滑手套,都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付出与汗水。卧室的书桌上,以前的复习资料还保留着,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回忆起备考时分,他坦言最难过的是高一,同学们都很优秀,曾经引以为傲的理科在新的平台也不再是佼佼者,“我那时候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把我的强项提高上来。”让王非池非常感动的是,那时候还有父母在背后默默地支撑着,“我爸天天陪我一起背英语,一轮一轮地复习整本高考考纲词汇,甚至还有要求更高的四、六级词汇。”英语不是王非池的强项,他甚至不怎么喜欢英语,但是在父亲的陪伴下,他一点点拓宽词汇量,终于有了进步。“英语从高一高二的时候,就比及格线高一些的样子,到后面考一百分的卷子已经能到七十多,最后高考是取得134分的成绩。”回头看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王非池将这段艰苦的经历轻松地说了出来,“非常感谢我父母的陪伴,感谢他们的付出。”
通过不断的努力,他的成绩终于从入学的四百多名稳定到了二百多名。持之以恒付出的背后是王非池的军校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不仅需要像同学们那样保证学科学习,体能运动也是他长久以来的“功课”。“军校对体能、身体素质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我初中每周会打羽毛球,高中每周回来打篮球,在学校里也会跟同学一起打乒乓。”除此以外,对于视力的保护,他也丝毫不松懈,王非池介绍,即使在紧锣密鼓的复习中,他每天也会抽出时间在校园里走一走,放松一下眼睛。
谈及报考军校的选择,王非池目光发亮,他回忆三岁的时候,收到的礼物是玩具手枪,十岁的时候,当兵的表哥用小小的玩具手枪射中了啤酒瓶,初中的首次军训初体验,虽然艰苦,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军人铁血,慢慢的,考军校的念头在心里生根发芽,“我真正定下了报考军校的具体目标是在高中。”王非池表示,当时的他已经有足够实力去冲击目标,正所谓“取其上者,得乎其中,取其中者,得乎其下。”王非池将目光瞄准在军校的最高学府之一——国防科技大学,幼年的小小萌芽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在得知儿子的志向后,王非池的父母当即开始合作分工,由爸爸负责学习,妈妈负责了解各类政策。“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看到他爸陪着他。”王非池的妈妈李浩英回忆,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国防科大在上海一共举办了四场宣讲会,“我每一场都去了,也问了招生老师很多问题,因为我们要做好准备,尤其是未来要面临的困难,我要给他做心理铺垫。”从成绩的要求到体能的要求,全家都对军校的招生做足了准备。
如今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可在王非池看来,这只是个起点,在今年暑假里,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坚持体能锻炼仍然是他的每日必做项目,挥洒的汗水和跳动的里程数字,让他朝着“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着。军校生活比普通大学严格得多,但在王非池看来,穿上军装,把青春献给国防事业,就是向往的人生。每天傍晚,他都会进行3公里的跑步,看着他的背影在落日余晖中渐渐拉长,仿佛已经准备好迎接未来的风雨与荣光。
开学之后,王非池将在物理学的领域进行学习和深造。他谈到自己的专业,欣喜地表达着对于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这是一座刚起步,还无人探索过的战略高地,也是国家的重点研究方向,即使我自己一人才能不足,但我依旧希望尽我所能,为国家科技实力突破做出贡献。”
过几天,王非池就要离家前往湖南。走之前,他去理发店剪了个板寸头,李浩英把给他买的打球护腕手套放进了行李箱里,“国家需要受过社会高等教育的人才,他既然有这方面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李浩英的目光落在儿子身上,语气里满是自豪却也充满了不舍。
国防科技大学有一句口号,“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首先是个战士。”而这个秋天,王非池将踏上前往长沙的列车,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开启他守护家国山河的新征程。
作者:许文杰
来源: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