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海市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9日

2007年,是奉贤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主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努力工作,扎实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稳步较快增长。2007全区实现增加值321.84亿元,同比增长18.9%(按现行价格计算(以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50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1.84亿元,同比增长17.7%,对GDP的贡献率为63.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7.50亿元,同比增长22.0%,对GDP的贡献率34.2%。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为3.965.830.3,而上年为4.066.529.5

    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由于经济效益全面提高,以及税源扩大、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使本区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2007年全区的财政收入为81.24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5.94亿元,同比增长15.0%。中央、市级、地方(区级)三级的财政收入的比例为50.317.831.9。全区的税收收入为75.1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第二产业税收42.12亿元,同比增长15.6%,占区税收比重达56.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为33.07亿元,比上年增长7.9%。税源的企业结构发生变化:涉外税收总额为16.03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超过全区6.6个百分点,占全区税收比重的21.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内资企业的税收额达59.17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总量最大的属私营企业,上交税额达43.31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区税收比重的57.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增速最快的是个体经营,税收额为2.04亿元,增幅达46.1%。税种结构变化较大:营业税和消费税继续下降,税额分别为13.02亿元和0.3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8%27.1%;增值税为34.43亿元,同比增长10.7%;所得税为24.44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内资企业的所得税15.82亿元,同比增长42.1%,外资企业所得税为1.88亿元,同比增长21.5%,个人所得税为6.74亿元,同比增长13.1%

全年财政支出58.96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预算内财政支出为48.77亿元,同比增长14.6%。年内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投入不断加大,其中:教育投入6.84亿元,同比增长27.4%;农林水事务支出2.76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农业支出为1.56亿元,同比增长33.9%。我区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鼓励自主研发,2007年科学技术支出达772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2倍。我区对旅游业的投入明显加大,年内共支出5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4倍。

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作用显现,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8.0%。按投资项目管理分析:城镇投资完成64.34亿元,同比增长28.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6.94亿元,比上年下降8.6%;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2.27亿元,同比下降4.5%三种投资项目的比例为48.120.231.7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为0.97亿元,同比下降22.2%;第二产业投资76.05亿元,同比增长7.6%第三产业投资56.53亿元,同比增长9.4%。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为0.856.942.3

 

二、结构调整效应进一步显现,产业发展体系不断优化

农 业

我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农林渔牧业总产值33.7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大行业的产值比例为:44.51.229.024.3。其中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行业年内完成产值0.35亿元,同比增长7.7%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丰产丰收。2007年全区共投入1060万元购置各类农用机械,拥有农机总动力11.38万千瓦,同比增长4.0%。全年粮食总产达10万吨,其中秋熟水稻获得丰产丰收,总产8.74万吨,平均亩产567.6公斤。

一核四园农业板块初步形成。2007年初步形成了以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辐射庄行农业园区、柘林绿都园区、青村申隆申亚园区和海湾都市菜园联动发展的一核四园都市现代农业特色板块,其功能和效应正逐步得到发挥,其中,庄行农业先行区的水稻、蜜梨、蔬菜、水产四个万亩规模化经营布局基本成形。

  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有效拓展,农业龙头企业运营情况良好。2007年底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年内新增50家,占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入社农户17680户,带动周边农户47584户,共计65264户,占全区农户数的52.2%,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4.52亿元。全区共有龙头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 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7 家。年销售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25,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有4家。

优化供地结构,保障新农村建设用地。全年完成土地整理立项47项,整理面积13414;完成土地复垦立项13项,复垦面积640亩;完成青村、庄行“三个集中”土地整理及庄行、南桥土地复垦的验收工作,得到占补平衡指标1953亩。

      

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以重点行业为龙头,工业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05 亿元,同比增长18.9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1.1亿元,同比增长23.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58户,比上年增加16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13.10亿元,同比增长23.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4%。企业加快自身发展,至年底,超亿元产值的企业有127户,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达399.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1%

工业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6%。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为956.7亿元,同比增长20.0%;工业利润45.5亿元,同比增长42.2%

多种产业集群支撑,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有94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园区,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4.6%,产值为631.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7%

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全区已拥有高技术工业企业184户,实现工业产值114.0亿元,同比增长42.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1.3%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重点行业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明显。电器、机械、信息、化工金属、服装、物流装备等重点工业行业中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6.4亿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7%。其中工业产值总量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化工医药、机械和信息,分别占19.0%13.7%9.3%。增幅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电器和汽车配件行业,分别增长达54.1%50.5%43.02%。此外,增长速度超过20%以上的行业还有光仪电22.6%、金属37.7%、机械33.5%、物流装备30.1%、输配电29.7%5个行业。我区一业特强的输配电行业,到年末有64户规模企业,产值为51.5亿元,同比增长29.7%,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6.3%

建筑业

    加强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检查,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2007年发生安全死亡人数2人,同比减少9人。在全市率先推行民工工资保障管理制度,至2007年底已办理民工工资保障金的工程项目294个,涉及合同造价3个多亿元,存储保障金5453万元。

   在宏观调控下建筑业有序发展。建筑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1.79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3.92亿元,同比下降0.9%;竣工产值49.52亿元,同比下降8.6%。年内完成房屋施工面积为521.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2%,竣工面积为234.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1%。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7.84万元,同比增长4.3%

金融业

    金融业健康发展。2007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1.06 亿元,同比增长27.3 %,高于全区8.4 个百分点。全区有银行机构9家,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67.98亿元,年内新增存款11.25亿元,比年初增长3.3%。贷款余额314.18亿元,年内新增贷款48.50亿元,比年初增长18.3 %,其中中长期贷款220.75亿元,比年初增长31.1%,占贷款总额的70.3%,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1.92亿元,比年初增长17.0%,占贷款总额的19.7%。资本市场在改革和规范中稳步发展。

居民储蓄流向金融资本市场。至2007年末,居民储蓄存款210.92亿元,比年初下降2.6%。其中定期储蓄143.72亿元,比年初下降11.6%2007年我区证券交易总额8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倍,其中A股成交8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6.3倍。

国内商业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商家规模化经营、高档次服务、新方式营销及假日经济等因素的刺激下,2007年我区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26.70亿元,同比增长25.6%。完成商业销售总额376.59亿元,同比增长32.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75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3.24亿元,同比增长18.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的商品消费比重超过吃的商品。吃穿用烧的比例为38.717.441.42.9。集市贸易成交额为12.52亿元,同比增长30.6%。

餐饮业成为我区消费增长之一。2007年,我区抓住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海湾“碧海金沙”旅游的契机,带动我区餐饮市场的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营业额29.04亿元,同比增长17.1%。尤其是奉浦餐饮娱乐一条街享有盛誉,大小50多家餐饮店,吸引着不少市内外的美食客。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继续依托地方经济,融入地方发展,坚持、弘扬、传承上海邮政“用心、优质、满意”的服务作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我区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亿元,同比增长6.8%。全年收寄函件892万件,同比增长88.7%;包件10.8万件,同比增长9.1%;国内国际特快专递28.1万件,同比增长13.3%;汇票35.5万件,同比增长15.3%;全年订销各类报刊2088.20万件,同比增长5.5%。全年投送各类邮件1918.8万件,同比增长48.8%;投送各类报刊1908.5万件,同比增长8.9%

   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慢慢崛起,现代物流发展迅速。至2007年底,我区物流企业24,其中:年内新增16家。至年底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3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实现主营业务利润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倍。其中主营业务排名榜首的上海中外运化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2007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亿元,主营业务利润0.14亿元,分别占总量的80.8%36.8%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在调整中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5.8%。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94亿元,同比下降8.6%。房屋施工面积322.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0%;房屋竣工面积84.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8%,房屋销售面积100.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1.67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94.61万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面积32.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其中住宅房空置面积为25.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8%全年成交过户面积79.4万平方米,成交数量7363套,同比分别增长32.4%52.8%

三、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全区75.19亿元税收中,非公经济比重占了91.7%。其中私营企业上交的税收为43.31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57.6%;外商投资企业上交税收12.32亿元,同比增长31.1%,占全区税收的比重16.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企业上交税收3.70亿元,同比下降9.7%,占全区税收比重为4.9%,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好,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值754.56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92.8%。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模工业企业和私营规模工业企业分别完成产值414.3亿元和277.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0%33.5%。二者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5.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私营商业企业占消费品零售市场近半壁江山。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3.24亿元中,非公经济零售额达117.4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82.0%。其中私营经济零售额达66.68亿元,占全区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6.5%

   稳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2007年度,共启动企业改制50家,完成企业改制29家,其中:关注度较高的建工集团及畜牧水产总公司等2家集团公司的改制工作已全部结束。至2007年底,经体改办、国资委审批和各主管部门上报的区属改制企业共432家,已完成改制 344,改制完成率达79.6%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我区已有5415户城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共10.54万人(包括离退休人数31130人),其中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有3916家,有6.41万在职人员参加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共3556人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其他单位参保人数为6632人。不断深化医保制度,全区有7.41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有7.17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有7.02万人参加城镇工伤保险;参加职工生育保险人数为7.02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至年末,全区外来从业人员参保人数 97960人,同比增长17.5%,完成年初计划的124.8%

2007年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保险。至年末,我区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单位2110户,在职人数2.67万人,参加小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有2.53万人(不包括退休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有3.49万人(在职人数3.55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人数4.82万人;按月领取生活补贴的有2.08万人。征地预缴人员累计15.1万人。

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成投保人数83361人,占应投保人数的96%。其中务工27200人,务农56161人;征缴农保金6932.83万元,其中个人征缴2748.17万元,单位征缴4184.66万元。养老金发放人数 41863人,发放金额 7068.8万元。

 对外经济

    2007年共审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257个,其中新批项目164个,投资总额93052万美元。合同外资51450万美元,同比增长1.5%。全年实际到位资金完成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投资总额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34个,比上年增长21.4%;合同外资322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占合同外资总额的62.7%

盘活存量、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是近年来招商工作的主要策略之一。在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采取促进老企业增资和利用空置厂房双管齐下盘活存量。其中:促进老企业增资项目93个,涉及投资总额32737万美元,每个项目平均规模为352.02万美元,同比增长4.8%;利用闲置厂房吸收外资项目91个,投资总额1.92亿美元,每平方米投入716.7美元,同比增长23.4%。

项目投资产业相对集中,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展。2007年项目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新能源等六大行业共计吸收合同外资23257万美元,占同期合同外资总额的45.2%。批准第三产业项目83个,占全区项目的32.3%,合同外资15972万美元,占全区合同外资总额的31.0%

  对外贸易

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52亿美元,同比增长49.1%,其中:出口额27.8亿美元,同比增长50.0%,进口额18.7亿美元,同比增长47.7%。进出口企业711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36家,各类自营进出口企业375家。我区大中小出口型企业正日益向“倒三角”型结构在不断优化,其中机电音像设备类、纺织类出口分别为104881万美元、25535万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37.7%9.2%,同比增长65.1%14.0%。随着先锋高科技、通用电气、创见咨询、新生电子、超日太阳能电池等一系列大型高新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产业结构已经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渐渐向集约型、资本型、技术型转变,增强了我区外贸发展的后劲。

 旅 游

全区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接待游客达321.60万人次,同比增长31.2%,旅游收入达14.52亿元,同比增长72.7%,增幅比上年提高30.7个百分点。其中,26家旅行社共接待游客30.77万人次,同比增长74.3%;营业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35.3%。海湾餐饮一条街以及奉浦特色一条街等饭店共接待客人38.92万人次,同比增长20.7%;营业收入5.21亿元,同比增长62.1%。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251.91万人次,同比增长29.0%,营业收入7.73亿元,同比增长92.0%。

整合资源,农业旅游不断向纵深发展。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初具规模的农业旅游景点10家,年内新增3家。已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分别是申隆生态园、玉穗绿苑和都市菜园。今年各大农业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44.74万人次,同比增长6.4%;直接收入0.92亿元,同比增长8.2%;间接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32.7%。

海湾旅游区正在朝旅游+住宅+商业+宾馆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活区发展。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规划项目的逐步推进,旅游人气与日俱增。2007年海湾旅游区实现各项营业收入4.79亿元,旅游人次达102万人次。

成功举办我区两大特色旅游节。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区成功举办第三届上海赶海节。节日内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59万人次,同比增长23.6%;营业收入1734.3万元,同比增长40.5%。“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区成功举办第十届旅游风筝会。节日内我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79万人次,同比增长22.5%;营业收入1749.4万元,同比增长20.4%

四、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2007年,我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有26个,总投资170亿元。改造农村危桥285座,完成标准化乡村公路70公里。完成公共场所和市政道路等149个单体无障碍设施建设工程,并为215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了无障碍设施。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全年铺设天然气管道76.2公里,至2007年底我区天然气总长度为444公里。公共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全年整合20条公交线路,更换新型公交车辆98辆,新建8个港湾式公交候车站和100座候车亭,更新南桥城区主要路段的站牌,改造南桥汽车站北广场,新开辟城乡巴士4条。

污水厂管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

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总投资10.79亿元。东西部两大区级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于年内通水运行。截至2007年底,完成东西部污水管道建设112.44公里、建成泵站28座、建成管道维护用房3处。

   镇级污水管网建设与区级管网同步实施。为了加快推进全区污水纳管工作,使污水量较大的区域能够顺利接入区级总管网。2007年投入1.21亿元的监管工程投资。年内对南桥镇污水管网、庄行镇污水管网、奉城镇污水管网、四团镇污水管网、青村镇污水管网、金汇镇污水管网和农业园区、运河北路污水管等7个镇、开发区实施污水管网监管。

   镇级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镇级污水管网建设总长度96.7公里,年内完成76.4公里。其中东部污水管网铺设59.6公里于年内全部完成;西部镇级污水管网总长度37.1公里,年内完成16.8公里。

   工业区的污水管网顺利实施。年内工业区的污水管网铺设总长度为68.94公里,其中:东部各工业区管网铺设48.57公里;西部工业区管网铺设20.37公里。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为57.3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0.8%。全年自来水售水总量为8119.8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6%。其中居民生活用水2925.0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2%。全年用电量4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8%,占全区用电总量的7.3%。全年天然气销售总量3408万立方米,销售液化气20760吨。年末天然气及液化气总用户数为31.38万户,其中:家庭用户为31.14万户,同比增长10.6%。家庭用户数中,天然气用户为3.80万户,同比增长28.4%,液化气家庭用户达27.34万户,同比增长8.6%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2007年我区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全年达到和优于二级(优良)的天数占90.4%,二氧化氮空气质量年均值为国家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空气质量年均值为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降尘趋于逐年降低趋势,环境水体质量与上年相比总体保持平衡,部分河道略有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将得到较大改善。今年有9个镇、开发区创建了烟尘控制区。

    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顺利推进,各项计划任务的实施与完成成效较为显著。完成工程型项目6项、管理型项目3项,即南桥城区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南桥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2个环保生态村。

乡镇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区拥有生活垃圾中转站2个、中转码头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量达480/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拥有垃圾收集容器间493个,同比增长43.7 %,农村家庭卫生设施普及率为80%。至2007年底共创建村容整洁村192个,年内新增105个。

   环保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共完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619件,项目总投资15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4.9亿元,占总投资3.1%。审批项目试生产31项,与上年持平;竣工验收167项。同时今年通过踏勘现场、一门式咨询等否决的项目共60余项。

   城市绿化

 

推进绿化建设。积极投入文明城区创建和“全民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巩固园林城区创建成果。围绕“巩固、扩大、优化”的总要求,加大建设、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我区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建成区绿地总面积3130.83公顷,同比增长7.4%2007年新开辟绿地面积215.5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4.93公顷,占新开辟总量的11.6%。绿化三大指标分别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平方米,绿地率42.9%,绿化覆盖率43.7%

五、城市信息化

信息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现代化通信能力迅速提高。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为11.3亿元,同比增长30.6%,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 3.2 %

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到2007年底完成了全区所有252个行政村政务网接入工作和全区各镇的“镇村事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和100个行政村“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

    网上办事平台不断完善,方便百姓和企业办事。现有涉及区内22家单位的共415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在该平台上提供了办事指南服务。其中近五成的事项提供网上办事预约,53项事项提供了共67张表格下载。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开展。至2007年底,我区政府主动公开信息达9093条,依法申请公开信息达74369条,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内部有效共享和对社会依法公开。

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至年末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24.93万张,共受理“市民信箱”14801人次。

六、社会事业

科 技

强化服务,做好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全区科技创新项目全年立项190项,共有83个项目获得国家、市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资助,资助金额达2249万元,同比增长65.6%,其中6个项目获国家创新资金资助,77个项目获得市级各类资助,资助金额分别达325万元和1924万元。累计认定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169家,年内新增41家。全年被认定市级,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4家。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惠农亮点纷呈。2007年全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为重点的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6项,立项资金150万元。申报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3项、市科委农业项目9项。

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项目。2007年共完成专利申请1043件,其中发明239,实用新型396,外观设计408件。发明和实用新型占全部申请总量的61%。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99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070.55万元。组织了对20家市、区两级专利试点企业的专利实施情况调查活动,专利试点企业的专利实施率达97%

教 育

    教育布局结构不断完善,素质教育进程加快。至2007年末,现有普通教育学校83所,其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1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人数75725人,同比增长0.19 %。全年参加中考人数有4434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实际录取人数为4353人,中招录取率达98.17%

  加强职成教培训,构建全民参与的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把实施“上海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多方联动,切实加强职成教培训。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0名,完成全年计划的167%,其中获培训合格证书5405人,职业资格证书4595人。

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重过半,2007年政府加强了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通过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等措施,确保了农民工子女接受相对均衡的教育。至年末,外来务工子女在校学生数有36422人。其中:公办学校上学有21314人,农民工就读公办学校比重达到58.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在25所民工学校上学仅有15108,41.5%

     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力度。2007年共投入1746万元完成暑期中小学房修、运动场改造和绿化建设。其中,暑期中小学房修项目29个,投入资金900 万元;改造运动场地16个,投入资金690万元;建设绿化校园10 个,投入资金156万元。

  文 化

文化传媒事业蓬勃发展。至年末,全区共有图书馆19家,区级1家。图书馆藏书总量达68.83万册,其中区图书馆32.59万册,占藏书总量的47.3%;读者流通人次34.55万人次,共外借26.79万人次,外借书籍期刊29.62万册次。电影放映单位18家,全年放映电影4492场次,观众达122.8万人次。区博物馆1家,共有藏品2880件。区广播电视台1个,全年播出稿件(广播、电视)8150篇。

  配合新农村建设,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至2007年底,我区通有线电视的村有189个,占全区农村的75%。有线电视用户15.95万户,有线电视普及率为76%。年内完成了30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建设任务,新增有限电视用户7100户。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2007年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奉贤区图书馆新馆工程建设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下,工程进度顺利推进,至年底已基本完工;至2007年底全区已建成3个镇级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另外已经启动3个镇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新建和改建工作; 10家农家会所建设项目年内已经投入使用。

     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全年先后承办了区团拜会、“三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共送戏163场次,吸引观众10多万人次;2007年“相约滨海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共演出25场,深受群众欢迎; 启动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全年共完成3276场的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组织“高雅艺术进剧院、经典音乐到校园、传统戏曲下社区”系列活动,全年演出628场次。

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合理,卫生队伍素质不断优化。 2007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所,其中公立医疗机构35所、民营医疗机构4所、内设医疗机构11所、个体诊所7所。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004人,其中执业医师1135人,执业助理医师192人,注册护士1036人;实有病床4450张。医疗业务量明显增长,各级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数总量260.68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收治入院人数6.64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区级医院住院手术13452人次,同比增长17.7%

资金筹集能力加强,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际筹资总额为6251万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区级大病统筹基金1688万元,占27.0 %。人均筹集合作医疗资金350元,同比增加60元。全区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实际参保141276人,应保尽保率为99.1%,达到了市政府规定的98%的目标,另有93356名镇保和少儿人员参加合作医疗门急诊医疗保险。

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2007年我区外来常住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率99.5 %,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年流动人口住院分娩数为3979人。流动人口孕产妇特约分娩点(齐贤卫生院)的建设推进,通过卫生资源纵向整合,实施管理、技术双支援计划,提高妇产科工作质量。

积极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实事项目,切实为民办好事。2007年我区卫生系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离休干部结对服务率98.6%;重残人员结对服务率为98.4%;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咨询、上门服务5.77万人次;减免口腔病防治费用的学生数40125人;完成贫困患者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254例。

体 育

加快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步伐。至年底已建成健身苑点439个,年内新建8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7。全区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08.18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 m²

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广泛。2007年我区的体育群体活动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整合、发挥全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至年底,区级活动和赛事将达60多次,镇、村级活动将达200多次,参与活动人次共18万多,体育锻炼人次有7000万之多。全民健身意识增强,每天来体育中心健身的市民超过5000人次,游泳池开放季节,超过6000人次。

业余训练不断发展,重点项目有所突破,农运会成绩喜人。2007年我区重点项目射击和射箭在全国和市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得281822铜的好成绩。在第六届农运会中,我区运动员严格遵守赛风赛纪,获得6枚金牌、2枚银牌、21枚铜牌。

社会福利与救助

做好城乡低保家庭救助工作。至年末,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27人,发放救助资金1883万元,人均获得救助金3232元,同比增长15.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550人,发放救助资金573万元,人均获得救助金1135元,同比增长8.3%。城乡低保、低收入对象大病、重病医疗救助工作加强。2007年共实行了医疗救助147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627万元。

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至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26家,拥有床位2915张。新建成1家社区标准化日间照料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也不断完善。至2007年底共有居家养老服务社14家,服务人员695人,累计完成服务对象2800人。     

其他各类慈善事业不断推进。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12家慈善爱心超市,年内共发放3000张慈善医疗问诊卡,涉及资金15万元。另外加大了对城市流浪乞讨的救助管理,全年共救助222人次。

七、人民生活

人 口

2007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20.94万户,户籍总人口为51.56万人,比上年增加23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51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61.1%,比上年增加7036人。出生人口3417人,出生率6.64‰,死亡人口为3463人,死亡率6.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09‰。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0.80岁,比上年延长了0.51岁。其中:男性78.26岁,与上年持平;女性83.19岁,比上年延长了1.28岁。

2007年末,我区常住人口77.88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26.25万人。现有外来流动人口36.9万人,出生人口4988人。

不断完善外来人口管理体系,让“新村民”分享更多的优质服务。至2007年底,共有13个镇级综合服务站、290个村、居委会人口和家庭计划指导室设立“新村民”服务点,共有3500名外来人员享受到免费技术服务,3万名外来妇女接受了一条龙服务。

机关事业编制队伍不断壮大优化。2007年新录用公务员31名(应届毕业生13人、社会在职人员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人、本科生22人。事业单位招考、聘用240人(教育、卫生除外),大专以上学历占90%。(其余主要是安置退伍兵、转业士官、随军家属)。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33人,其中:高级职称24名,中级及以下职称9人。共办理人才居住证1465名,其中主证1008名,随员证457名。

就 业

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2007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85万个。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社区”活动,全年举办12场招聘会,提供工种达855个,应聘人数为2272人,其中意向录用人数为923。认定双困人员344人,安置率达到100%。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288人,同比减少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鼓励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开办小型劳动组织。至年末全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1462家,从业人数5695人。年内认定开业贷款担保71家,发放贷款金额290万元。创业培训班取得成功,全年培训学员534人,实际创业364人,占学员总数的68.2%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31189元,同比增长9.3%;职工平均工资为28019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8元,同比增长10.1%(根据城镇住户调查)。据7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60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120元,占其全年可支配收入总额的74.5%,同比增长15.5%,增幅创近5年之最。

    居 住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2.42平方米,农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77.03平方米(据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取得)。整合资源,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2007年共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为98.23万平方米,改造建筑共470幢,得益居民12901户,其中平改坡、综合整治工程以及非成套工程分别落实68.02万平方米、28.94万平方米和1.27万平方米。房屋拆迁清查工作不断推进。全年拆迁房屋总面积为5.6万平方米,拆迁总户数为263户。加大对住宅配套建设的投入。2007年全年征收住宅建设配套费2638万元,安排配套项目2个。廉租住房受益面不断扩大,今年我区受理申请廉租住房家庭268户,已享受租金配租家庭258户。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推进自主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城镇管理中的一些顽症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相对薄弱;来奉人员的服务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作风建设亟待加强。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克服和解决。

注解:

1、本概况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现行价格计算。

2、本概况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的绝对值均为现行价,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3、本概况的数据以年报数为准,有关的行业统计数来源于相关部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