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吴珏:“三好”奉贤,让我找回故乡的感觉 发布时间:2023-09-08
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对于吴珏来说,故乡的概念是模糊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安徽安庆并非是吴珏的故乡,她只是出生在那里。她的父亲本是上海人,17岁随父母支边去了甘肃。80年代初,安庆建石化厂时,父亲又举家从甘肃迁到安庆,在那里生儿育女,成家立业。 2005年,吴珏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在北京小汤山特菜基地找到了一份蛮不错的工作。但父亲电话中不经意的一句“要是你去上海工作,那就更好了”,触动了她的心。她知道,父亲是上海人,为圆父亲“回到故乡”的梦,2007年10月,她只身来到位于奉贤海边的星火农场,在星辉蔬菜公司找到了一份技术员的工作。
初来奉贤,她觉得自己可能“受骗”了。从人民广场到她工作的地方,要乘转许多站站停的公交车,少说也要3小时。到了晚上7点过后,那里的街道冷冷清清,基本看不到人,星火农场本就不多的建筑,看不见几点“星火”。她想,上海怎么可以这样偏僻,这样萧条。这样的地方,她是肯定呆不久的,她要另找出路。2008年,她报考安庆的公务员,她渴望回到父母身边。同时,她还报考了奉贤区蔬菜技术推广站,而且,被录取了。
2009年,她换到了位于南桥镇的新单位。南桥镇与星火农场相比,感觉各方面都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最重要的是,她的工作,依然忠诚于她的专业。一切看上去都"妥妥的",于是,她便暂时放弃了回安庆的打算。
而真正留住她的,是奉贤的“三好”。
一好是奉贤的“人”好,刚进蔬菜技术推广站时,同事大多是奉贤本地人。奉贤的同事很谦和,不排外。尤其是站长曹欢欢,她是领导,却根本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亲自带她在身边,下乡跑合作社,手把手地教她业务。知道一个小姑娘只身在外打拼是多么不容易,曹欢欢更是像大姐姐一样地关心她。她怀孕的时候,曹欢欢嘱咐她多休息,工作的事情交给她,由她安排给其他同事做。曹欢欢还非常爱才惜才,站里有什么科研项目时,总是想到她,并充分信任她,放手让她去干。有时,项目做实验,碰到与协作单位沟通不畅等困难,曹欢欢总会亲自出面协调。直到现在,即便曹欢欢已经退居二线,当吴珏碰到疑难问题时,还会去问老站长,曹欢欢依然非常乐意为她解答。
二是奉贤的“环境”好。吴珏学的是农大园艺专业,所以,在她心里,一个地方好不好,生态环境是第一位的。奉贤撤县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把“奉贤美,奉贤强”作为战略目标,开发建设了东方美谷、上海之鱼、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碧海金沙、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等,还有正在建设的奉贤新城,从波光粼粼的金海湖,到绿意盎然的中央林地,从充满童趣的泡泡公园,到意韵十足的“一川烟雨”,全景式展现了“十字水街、田字绿廊、百里运河、千年古镇”新江南城市意象。
三是奉贤的“农业产业”好,这同样是农大毕业的吴珏最为关注的。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在奉贤广阔的农村呈现,“1017”米袋子、“1223”菜篮子、“8085”果盘子等三大绿色田园工程,兴高采烈地为加快奉贤农业农村现代化摇旗呐喊。全区的“农业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昂首挺进。
从刚到奉贤时,心心念念想考回安庆,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到2015年,把爸爸妈妈接到奉贤南桥镇安家落户,真正圆了父亲“回到上海”的梦。从只身来到奉贤,举目无亲,到嫁给了奉贤本地人,成为真正的奉贤媳妇。十六年的变迁,吴珏自己也是没有料到的。
吴珏说:“现在的美丽奉贤的景象,曾经无数出现在我大学时代的梦境中,许多元素,比当时梦境里的还要美好。这才是上海这座城市应该有的风景,这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应有的答案。”
奉贤,虽不是吴珏的故乡,可在那里,她却找到了一种流在血里的故乡的感觉。
作者:李新章
来源: 上海奉贤